警惕网络陷阱,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警惕网络陷阱,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2023年2月,10岁的李某在家中玩手机时,被诱骗扫码领取游戏皮肤,结果被骗取3887元。同年1月,11岁的李某在网上添加了所谓“明星助理”的账号,结果被骗走33035元。这些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未成年人遭遇网络诈骗的事件屡见不鲜,令人痛心。
据统计,美国有95%的13-17岁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平均每天使用时间长达4.8小时。在中国,这一现象同样普遍。然而,社交媒体在给未成年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电信网络诈骗是未成年人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从免费游戏皮肤到红包返利,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轻信的特点,设计各种陷阱。据统计,未成年人易被骗的诈骗手段主要有四种:免费皮肤、红包返利、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和假明星福利。这些诈骗手段往往披着“免费”、“福利”的外衣,极具迷惑性。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国家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举报渠道。同时,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限制使用时长和功能;腾讯等游戏平台则通过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严格控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充值金额。
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孩子免受网络伤害呢?首先,要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其次,合理设置手机和电脑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此外,家长还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网络消费行为,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定期检查消费记录。如果发现孩子有不理性消费的情况,可以及时向相关平台申请退款。以腾讯为例,家长可以通过“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进行退费申请,提供详细的退款流程和所需材料。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至关重要。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理性对待各种“免费”、“福利”信息,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同时,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多参与线下活动,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