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教你识别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信号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教你识别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信号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杀手,而大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其主要诱因之一。这种疾病早期往往悄无声息,但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郑刚教授指出,通过识别一些早期信号,我们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种可靠标志物:预警心血管风险
颈动脉斑块:动脉硬化的窗口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颈动脉内膜的情况。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厚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斑块厚度每增加1mm,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增加15%。因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动脉硬化的迹象。
冠状动脉钙化:风险预测的金标准
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简称CA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通过CT扫描,可以检测到冠状动脉中的钙化斑块,并进行评分。CAC评分越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研究显示,CAC评分大于100的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评分小于10人群的5倍以上。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定期进行CAC检测非常重要。
踝臂指数:外周动脉疾病的晴雨表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简称ABI)是评估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指标。通过比较踝部和上臂的血压,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供血情况。正常情况下,ABI的值应在0.9-1.3之间。如果ABI<0.9,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硬化,心血管风险增加。ABI检测简单无创,是筛查外周动脉疾病和评估心血管风险的有效工具。
其他早期信号:需警惕的蛛丝马迹
除了上述三种标志物,还有一些常见的早期信号值得我们关注:
- 疲劳:持续性的疲劳感可能是心血管问题的信号,尤其是女性更应警惕。
- 血脂异常: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 头晕: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头晕、眩晕等症状。
- 耳鸣:内耳血流受阻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减退。
这些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预防措施:守护心血管健康
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管理:
-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
-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过量酒精对血管的损害。
- 管理血压血糖:定期监测,必要时服用药物控制。
此外,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检查,包括血脂、血压、血糖以及上述三种标志物的检测。通过及早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心血管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关注早期信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大动脉粥样硬化带来的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