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招破解婚姻沟通困境,专家详解夫妻相处之道
16招破解婚姻沟通困境,专家详解夫妻相处之道
“七年之痒”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念,通常出现在婚姻的第七年左右,此时夫妻间的关系可能会遇到严峻的挑战,感情可能会达到一个低谷,容易出现危机。为了尽可能维持婚姻的新鲜感,许多夫妻努力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模式。例如,不少妻子认为“征服男人的胃”是保持婚姻的一个有效策略;而许多丈夫则通过不断地提供浪漫和惊喜,满足妻子的喜好,以此来增进双方的感情。婚姻虽然基于双方的情感,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情感本身。那么,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婚姻中的问题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些长期研究的结论来探索这个问题。
在婚姻和人际关系领域,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被誉为领域内的权威,常被称为“婚姻教皇”。他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对超过700对夫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观察,并基于大量数据完成了《幸福的婚姻》等书籍,对夫妻间的相处方式有深入的了解。戈特曼的研究发现,尽管有69%的夫妻关系表面看似和谐,但他们之间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且难以解决的。然而,这些夫妻并不否认彼此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愿意接受存在问题的婚姻。戈特曼进一步分析认为,夫妻间的关系并不简单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直接加和,而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如何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过程。可能在结婚前,两个人各有不足,例如一个人可能是0.3,另一个是0.7,但结合后,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1”。这正是婚姻的价值和夫妻共同的目标所在。
戈特曼的观点对我们有启示意义,当然,婚恋观念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的婚恋观念与传统相比已有显著变化。据我国民政部门发布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9年,中国的离婚率连续17年呈上升趋势。到了2019年,中国的离婚人数已达到470.06万对,相比前一年增长了5.4%,离婚率为3.36‰。如果我们将一段时间内的结婚人数与同期离婚的人数作对比,会发现离婚人数的增长是非常显著的。以2020年为例,全国的结婚登记人数为813.1万对,而离婚登记人数为373.3万对,这意味着几乎每两对结婚的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离结比达到了45.9%。进入2021年,中国适龄单身年轻人的数量已超过两亿,很多年轻人对婚姻甚至恋爱都持有恐惧或不屑的态度,选择保持单身。到了2023年,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全国结婚登记的对数为768万对,离婚登记的对数则为259.3万对。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当代人们对于婚恋关系的变化态度。当下,许多人由于多种原因逐渐不再将恋爱或婚姻视为生活的必需,单身生活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然而,在婚姻生活中,若想克服长期存在的不利因素,继续维持婚姻,还是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注意。
总体来说,维持长久的婚姻关系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互吸引的持续性:对现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几乎是从学校教育过渡到职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要的社交活动通常局限于同龄人之间。若要谈恋爱,最佳的机会往往是在大学时期。进入职场后,与同事发展恋情相对来说较为不现实。不过,不管是如何认识的,一旦进入恋爱或婚姻关系,维持彼此的吸引力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深入了解对方后,发现对方有自己难以忍受的缺点,那么提早分开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在《简·爱》中写道:“爱是一场博弈,只有双方势均力敌,相互不占优势,才能长久地相依为命。对手过于强势会令人厌烦,而对手太弱同样让人失去兴趣。”
经济因素在婚姻中的作用: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在选择配偶时,已不再只是看重对方的人品和为人处世,而是更加关注对方的工作收入、家庭背景甚至是彩礼的多少。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单凭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成功,“改变命运”的想法使得一些人把婚姻看作是一种经济上的机遇。许多年轻人由于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有超前消费的习惯,但在婚后,夫妻双方的消费观必须一致。无论是节俭还是享乐,只要保持一致,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如果双方在消费观上不一致,婚姻很难持久。
尊重彼此的个人价值:在传统观念中,常常认为女性如果能嫁给一个好人,并成为贤妻良母,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在社会和文化上的地位提升,她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不应仅仅依附于他人。在婚恋关系中,如果男性过于大男子主义,忽视或压制女性,将导致女方在个人价值上难以得到满足,最终这样的关系难以维持。女性也需要意识到,她们不是男方的附庸,不必总是依附对方,而应寻找自己独立的个性和价值。
陶新华博士,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前主任、总督导,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夫妻沟通中的关键因素。他指出,夫妻间的分歧大多无关对错,关键在于是否在乎对方。通过案例,陶新华说明了“在乎”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理解和包容的作用。
不妥协,也许是因为不在乎
不少夫妻之所以走进咨询室,是因为在有些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不肯低头妥协。比如,夫妻俩为孩子跟谁姓而离婚。我在苏州大学任教,不少来访者是本地人,这种事可以说见怪不怪了。随着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提升,这一现象在不少地方有扩散之势。
小婷是苏州本地人,也是家中独女。丈夫大刚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在苏州工作。两人在结婚时达成了一致:生了孩子跟女方姓。然而,孩子出生后,大刚反悔了。大刚说当初答应不过是权宜之计。结婚时,岳父母买房买车花了不少钱,而自己家能支持的有限。如今,孩子真出生了,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接受孩子不跟自己姓。对此,小婷坚决不同意。她说,自己是独生女,经济条件好,基因质量棒,在家中有更多发言权,孩子必须跟自己姓。
夫妻俩闹得不可开交,惊动了双方父母。父母介入后,事情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复杂了,因为双方的父亲都坚持让孩子跟自己姓。争执背后固然有文化和传统的因素,比如在一些地方,孩子跟母亲姓比较常见。但是,更多还是在于个人选择。我认识一个女生阿朵,她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女孩。父亲要求她的孩子跟母姓,阿朵严词拒绝。父亲很生气,说她不这么做,自己就和她断绝父女关系。即便如此,阿朵依旧不肯松口。我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做?”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老公是北方人,孩子跟我姓的话,他肯定会气疯的,我可舍不得他生气。而且,他生气了,我们的感情也会跟着出问题呀。”
“舍不得”就是在乎。阿朵在乎丈夫的感受,在乎这件事对他的意义,在乎他的感受对这段感情的影响,所以,选择了妥协。而闹离婚或者来咨询的人大多缺少这种在乎,也因此不愿意妥协。大刚和小婷来咨询时,都在努力证明为什么孩子必须跟自己姓,却没有人考虑:如果孩子不跟妻子/丈夫的姓,会对她/他造成什么影响。
对大刚来说,这件事让他寝食难安。他说:“如果孩子不跟我姓,我会觉得自己对不起祖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永远无法忍受孩子不跟自己姓,甚至会活不下去。我们不去讨论大刚的想法是对是错。毕竟走进婚姻后,我们要做的不是分对错,更多要学会理解和包容。
听大刚这么说,小婷很震惊。事实上,孩子跟谁姓对她来说区别不大。她更多是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觉得孩子应该跟母亲姓。此外,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关心她怎么想,她很少关心别人。她不在乎大刚怎么想,也不知道自己和父母的强势给他带来了多大压力。她甚至直接告诉大刚:“孩子不跟我姓,我们就离婚!”
有人因为孩子跟谁姓闹得不可开交,也有人因为老人捡垃圾争得面红耳赤。有这样一个家庭。婆婆喜欢捡垃圾,没多久就把家堆成了垃圾场。妻子高雅多次和丈夫郑杰沟通未果。郑杰觉得,捡垃圾是母亲寻找个人价值的努力,妻子怎么就不能容忍呢?高雅觉得明知自己爱干净,丈夫为什么就是不能劝说婆婆呢?夫妻俩谁也不肯妥协,闹到了离婚这一步。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无法理解:这些都算不上大事,怎么会诱发离婚这么大的问题呢?很多时候,离婚的导火索未必是大事,反而是一件件小事。事情虽小,却反映出我们在婚姻中的态度:是否在乎另一方。一件小事不在乎,两件小事不在乎,积攒的不在乎多了就成了大事。
不在乎,可能是因为没能力
表面上看,有些人作出了伤害对方的行为,一点儿也不在乎伴侣。进一步探究,你会发现,他们可能并非主动为之,更多是被动如此。
有些人的人格发展不健康,没有能力在乎眼前所爱的人,比较典型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咨询中,静静抱怨说,丈夫老张追自己的时候,话多嘴甜,事事以她为先,不管有错没错,他都会主动道歉。如今,不管她有什么需求,他都视而不见,有些事明显是他不对,他却不会说一句对不起。
进一步沟通后,我发现老张很聪明,学习优秀,事业成功,就连找对象也很有技巧。然而,一旦目标达成,他便不再花心思经营了。也因此,老张几乎没有朋友,和他合作过的人大多因为他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与之绝交。在感情上,老张也是如此:反正我们已经在一起了,就不用再费心了。他只顾自己的感受,不太在乎别人的感觉,自然没有能力在乎妻子的喜怒哀乐了。
有些人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自己应该在乎的或者说优先要在乎的人是谁。唐东一进咨询室便叹气不止:“陶老师,我们家迟早要完!”原来,他的妻子梅梅是家中最有出息的孩子,工作几年后开了家公司。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都来找她安排工作。然而,他们能力有限,问题频出不说,工资还没少拿。为此,唐东经常和梅梅吵架,但每次都是他输。
通过唐东的描述,我对梅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梅梅出身贫寒,父母对她寄予厚望,亲人给了她不少帮助。父母教育她要知恩图报,她也很有责任感。一直以来,梅梅事事以父母、亲人的事为先。在她的计划里,几乎看不到唐东的影子。唐东生病时,她在忙着照顾表嫂;唐东事业受挫时,她在为堂哥家孩子找陪练……唐东多次表达过不满,但梅梅不听也不改,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还指责他太小气、没格局,对她的亲人太冷漠。
有些则是个体不独立,无法和原生家庭划清界限,无法独立作出决策,包括在乎自己爱的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妈宝男/女。这类人没见到妈的时候,一切正常;一旦见到了妈,就不正常了。他们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说操控,没有办法在乎自己所爱之人。
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顾铭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母亲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考学、就业、择偶等全都一包到底。顾铭和陈虹结婚后,应母亲的要求,住进了母亲的房子。平时,顾铭对陈虹挺好,但只要有他妈在,他不敢有任何亲昵言行;遇到婆媳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站队母亲。有一次,婆媳俩在育儿问题上发生冲突。婆婆对陈虹说:“这事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滚出我的房子!”顾铭应和:“你就听妈的吧,别老气她。”陈虹被气到爆哭,转身收拾行李回了娘家。
毫无疑问,顾铭是爱陈虹的。然而,他却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在乎她。在母亲面前,他不能在乎陈虹;有婆媳冲突,他也不能在乎陈虹。顾铭被母亲爱着,也被她控制着。结婚多年,他始终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无法真正独立地作出决策。这种情况下,他无法全心全意地在乎陈虹,也无法给这段婚姻带来真正的幸福。
如何改善夫妻沟通
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是解决夫妻矛盾的关键。对于矛盾,夫妻要理性,坐下来好好沟通。我们应该停止互相指责,从矛盾的主要原因入手,逐步解决问题。
聆听:在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外,还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夫妻要注意对方的表达,及时做出合理的回应,记住态度尤为重要。
寻找共同点:当双方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应该找到共同点,试着找到共同点,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双方达成共识,加强相互信任,更接近对方。
多样化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沟通方式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结合或创新的夫妻沟通方式。例如,夫妻可以选择音乐、绘画或其他创意活动,这对释放情绪和发展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寻求专家协助:如果夫妻之间的分歧已经达到了不能自己处理的程度,他们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夫妻关系治疗师。治疗师通过指导夫妻互动,教授相应的沟通技巧,帮助夫妻重建信任,缓解矛盾,重获幸福。
伴侣得放首位:夫妻关系才是家里的核心,别整天围着孩子转,就把老公或老婆给忘了。要知道,两口子感情好了,孩子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快乐成长。
拒绝坏情绪进门:进家门前深呼吸,把烦恼都留在门外!家是用来放松和享受的,别让它变成战场啦!
小事别较真:有些事想不明白就别想了,改变不了就随它去。像家里东西乱了点,或者生活习惯有点不一样,不要一直较劲儿,放过这些小事,家庭才能更和睦。
一起干家务:全家都得动手做家务,这活儿可没谁该谁不该的。分工明确,一起干活,家的感觉才更浓。
吵架先冷静:吵架时别急着争输赢,先处理好情绪再聊!冷静下来你会发现,很多矛盾都不是事儿啦!
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别内耗,专注自己的成长。找找自己喜欢的事儿,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让自己不断进步~
吃饭不玩手机:一家人吃饭时把手机放一边去,好好享受这段温馨时光,聊聊家常~
恶语殇人六月寒,良言一句暖三冬:难听的话就像刀子,能殇人殇己。多夸夸对方,多换位思考~
关心对方需求:用心去看对方需要啥,别不当回事儿。有时候一个拥抱、一句安慰就能让对方心里暖乎乎的。
好好说话处理问题:说话时可别人身攻击,专注处理问题。别一吵架就翻旧账、互相指责,那没啥用。
给自己点空间:别忘了给自己留点私人空间哦!出去和朋友聚聚或者学点新东西吧!回来再面对家庭的时候,心情也好,状态也好。
婚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记住,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包容,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