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区桑蚕产业连续19年全国第一,科技创新助力再创佳绩
广西宜州区桑蚕产业连续19年全国第一,科技创新助力再创佳绩
广西宜州区连续19年桑蚕规模全国第一,这一成就背后,是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的结果。近年来,宜州区积极引导桑蚕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低产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提升等项目。2023年,宜州区桑园面积达39.5万亩,农民养蚕售茧收入50.83亿元,人均养蚕收入1.3万元。今年,宜州区桑蚕产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目前有桑园面积39.6万亩,蚕茧产量约10.9万吨,实现养蚕收入约56亿元;养蚕农户达8.5万户,占该区农户总数的80%以上,桑蚕生产规模有望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域首位。
科技创新是推动蚕蛹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宜州区,智能监测设备精准感知桑树生长状况,控温设备保持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自动化缫丝设备则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缫丝生产线,每组400绪仅需4名挡车工,相较于过去立缫、半自动缫车间同等产量所需的工人数,人力精简了50%—80%。设备的缫丝速度也令人惊叹,每台车每分钟可缫制生丝2800米,且生丝的平均纤度偏差率控制在0.95D以内,远低于传统工艺的1.20D偏差率,这使得生丝品质大幅提升,优质品率从过去的60%提高到了如今的95%。
政策支持为蚕蛹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宜州区政府积极响应商务部“东桑西移”、科技富民的号召,依托超过39万亩养蚕基地的得天独厚条件,积极引导桑蚕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23年以来,该区累计完成投资2100万元,用于低产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提升、桑枝食用菌生产、蚕蛹加工等项目;今年上半年,这些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1.7%。今年前11个月,宜州区实施低产桑园改造9.84万亩,同比去年增长10.3%。
除了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多元化发展也是蚕蛹养殖业的重要趋势。在旬阳市,兴旬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发展传统的桑蚕养殖,还开发了桑芽菜、桑葚酒、桑叶茶等多元化产品,延长了蚕桑产业链。2023年合作社蚕桑产业年产值达520万元,目前旬阳市桑园面积达2.2万亩,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超过4500万元。
展望未来,蚕蛹养殖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蚕蛹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将进一步得到认可,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同时,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将继续推动行业升级,政策支持和环保法规的实施也将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预计未来几年,蚕蛹养殖行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