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蒸饺,传承东汉古味
春节吃蒸饺,传承东汉古味
“好吃不过饺子”,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出了中国人对饺子的钟爱。饺子,这种看似简单的面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尤其是在春节,家家户户围坐一起包饺子,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年俗之一。然而,你可知道,这道看似普通的美食,竟然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历经两千年沧桑而不衰。
从“娇耳”到饺子:跨越千年的味觉传承
饺子的起源,要从东汉名医张仲景说起。据传,张仲景在辞官回乡时,看到乡亲们因天寒地冻而耳朵生疮,便用面皮包裹一些祛寒的药材,如胡椒等,做成药膳,避免人们耳朵上长冻疮。这种药膳在当时被称为“祛寒娇耳汤”。这便是饺子最初的雏形——“娇耳”。
但考古发现告诉我们,饺子的历史远比这更为悠久。早在春秋晚期,山东滕州薛国故城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了一种三角形的面食,这应当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饺子,只是它的形状与今日的饺子有所不同,更像是馄饨。
饺子的“变身记”:从“馄饨”到“扁食”
在中国历史上,饺子有过多种名称,如“馄饨”、“牢丸”、“粉角”、“角子”、“扁食”、“水包子”、“水饽饽”等。这些名字不仅反映了饺子形态和烹饪方式的变化,也记录了它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演变历程。
汉代扬雄《方言》中记载:“饼谓之饦……或谓之馄。”这是关于馄饨的最早文献记载。北齐颜之推曾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代,饺子被列为宴席面点之一。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记载的“二十四气馄饨”指的其实就是24种形状、馅料不同的饺子。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或“角儿”,元代则称为“扁食”。明代出现了专用的饺子名称,清代则有“水饽饽”、“扁食”之名。
春节里的饺子:不只是食物,更是文化
为什么饺子能够成为春节必备的美食?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首先,饺子形如元宝,在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其次,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寓意吉祥的东西包进馅里,来寄托人们对新年的祈愿。如包进钱币,寓意“财源广进”;包进红枣,寓意“早生贵子”;包进蜜糖,寓意“日子甜美”等等。此外,由于春节第一顿饺子必须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十二时包完,这个时辰也叫“子时”,此时食饺子,取“更岁交子”之义,寓意吉利。
古法蒸饺:穿越时空的美味
古法蒸饺的制作,与现代蒸饺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之处。古法蒸饺的皮是用冷水和面粉制成,中间略厚、四边较薄的圆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经沸水煮熟而成。饺子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将包好的饺子用水煮熟而食叫“水饺”;用笼蒸熟称为“蒸饺”;用油煎熟则称为“锅贴”。
传承与创新:饺子的现代演绎
从东汉的“娇耳”到今天的饺子,这道美食已经走过了两千年岁月。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在现代生活中,饺子的制作工艺和口味不断创新,但那份团圆与祝福的美好寓意,却始终未曾改变。
春节将至,不妨亲手包一顿充满古韵的蒸饺宴,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