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金属到半导体:石墨烯的“带隙”之旅
从半金属到半导体:石墨烯的“带隙”之旅
在电子学领域,石墨烯被誉为“神奇材料”,但其无带隙特性一直是商业化应用的难题。近期,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在碳化硅上生长出具有带隙的石墨烯,为半导体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
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石墨烯一直被誉为神奇的材料。这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三大优良特性:1)无比坚固,强度是钢的200倍以上;2)载流子迁移率极高;3)导热率极高,能有效散热。然而,石墨烯是一种无带隙材料,缺乏用于开关晶体管的关键特性。因此,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一直在努力在石墨烯中“打开一个带隙”,这是石墨烯商业化应用之前首要解决的难题。
石墨烯带隙的突破
最新的研究让石墨烯成功有了带隙,为石墨烯在半导体领域的应用开启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在SiC上的生长过程中施加特定的限制,成功展示了生长在单晶硅碳化物衬底上的半导体外延石墨烯(SEG)具有0.6 eV的带隙,并且室温迁移率超过5000 cm²V⁻¹s⁻¹,是硅的10倍,是其他二维半导体的20倍。这一成就为石墨烯在半导体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石墨烯带隙的打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纳米带方法,通过将石墨烯切割或塑造成极其细小的纳米带来实现;另一种是基底相互作用法,利用石墨烯与其生长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创建带隙。最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在碳化硅(SiC)上生长石墨烯“缓冲层”。
SEG的生产过程
通过加热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待表面的硅原子从SiC晶体表面升华后,会留下一个富含碳的层,丰富的碳表明可以重新结晶生成具有石墨烯结构的多层,也就是说这是在SiC晶体上自发形成的石墨烯。部分石墨烯与SiC表面共价键合,这个缓冲层的光谱测量表现出半导体特征。
问题来了,这个自发形成的石墨烯外延层与SiC基底的键合是无序的,导致了其迁移率极低,仅为1 cm²V⁻¹s⁻¹,与其他具有室温迁移率高达300 cm²V⁻¹s⁻¹的二维半导体相比较差得太远。
利用一种准平衡退火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下图b所示,通过将两个SiC芯片夹在一起,使得上层芯片的硅面与下层芯片的碳面相对,创造了一个受控环境,这样可以抑制石墨烯的生长。在1 bar的超纯氩气中,温度约1600°C,可以生长出均匀覆盖有缓冲层的大型原子级平坦台地。结果是SEG晶格不仅能与SiC基底对齐,而且它在化学、机械和热方面都非常稳定,可通过传统半导体制造技术进行图案化,并与半金属外延石墨烯无缝连接。这些基本属性使得SEG适用于纳米电子学。
外延石墨烯(SEG)的生产过程的三个阶段
SEG的生长又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芯片在真空中加热至900°C大约25分钟,这个过程的目的是清洁芯片表面,去除可能影响后续生长过程的杂质或残留物;第二阶段,样品的温度被提高到1300°C,同样持续大约25分钟,但这次是在1 bar的氩气环境中,这个温度和环境的组合促使形成规则排列的双层硅碳化物(SiC)阶梯和大约0.2微米宽的台地,这些台地是后续SEG生长的基础;第三阶段,生长环境的温度进一步提升至1600°C,同样在1 bar的氩气中,这个高温阶段导致所谓的“阶梯聚集”和“阶梯流”,最终形成了大型的原子级平坦台地。在这些台地上,在C面(碳面)和Si面(硅面)之间形成的准平衡条件下,SEG的缓冲层得以生长。
展望未来
通过以上方法成功在SiC上形成了一层带隙约0.6电子伏的石墨烯缓冲层,这大约是硅(1.1 eV)的一半,接近锗(0.65 eV),且比SiC(3eV)的带隙窄得多。
外延石墨烯的发现不仅对于石墨烯的应用范围是一大突破,可能会引起电子领域的范式转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石墨烯不是要取代硅材料,而是很大可能作为一个辅助材料。石墨烯缓冲层的这一突破为“超越硅”的技术提供了新的动力,特别是在宽带隙和超宽带隙半导体领域,如电动汽车的电力电子以及航天器电子产品,SiC基底的应用潜力被进一步扩展。同时,这也推动了对于在SiC上集成不同功能设备,如传感器和计算逻辑组件的深入研究,这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及其不稳定输入的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原文来自Allin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