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儿童情绪:从哭闹到反抗,专家解析背后心理
解码儿童情绪:从哭闹到反抗,专家解析背后心理
孩子动不动就哭、暴冲、反抗、退缩,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事"?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在育儿论坛上,哭、暴冲、反抗、退缩,是最令父母感到困扰的儿童情绪行为。其实,孩子并非故意与父母作对,而是由于年幼的孩子正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语言和大脑发育尚未成熟,遇到事情时往往会本能地采取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
面对孩子的不当情绪行为,父母首先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因,才能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哭:不同年龄段的哭,意义不同
相信新手父母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喂奶已经让人筋疲力尽,孩子却还在不停地哭泣,找不到原因,只能无奈地说:"你到底想要怎样!"然而,孩子只是哭得更厉害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如果大人经常能够敏锐察觉他们的情绪感受,并给予温柔的安抚,孩子的哭泣会自然减少。反之,如果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各种情绪行为就会随之出现。
天才领袖亲子教育集团执行长王宏哲表示,哭泣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具备的能力,所有的哭泣背后都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意义。随着发展的需要,不同阶段的哭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0-1岁:需求未满足
周岁前宝宝的哭多半与生理需求有关,比如想喝奶、要换尿布、要人陪伴等,不同的需求会有不同的哭声表现。四个月大的宝宝就有情绪感染能力,情绪会受到大人情绪的影响。因此,当排除生理需要后,如果宝宝还在哭泣,不妨观察一下家里的气氛是否有变化。咨商心理师许皓宜指出,0-1岁是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的时期,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歇斯底里的哭泣,但又排除了身体不适或生理需求等因素,父母需要检视一下自己与宝宝的亲密关系,是否在互动或沟通方式上存在问题,导致孩子需要通过大哭来吸引注意。
1-3岁:权利争夺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进入自主发展阶段,由于寻求自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负面情绪会特别多,哭多半与权利的争夺有关,略带"谋略性",有点耍赖的意味。例如,哭完会抬头看看妈妈的反应,如果没有反应就继续哭。3-6岁:学习受挫
孩子大多已经上幼儿园,进入学习阶段,此时期的哭多与同伴关系及学习挫折有关。由于接触到全新的环境与人事物,情绪受波动的机会增多,但孩子的语言表达还不够有逻辑,常常搞混事情发生的顺序,心智上也无法很好地辨别哭与事件之间的关联。因此,家长常常搞不清楚孩子的"哭点"在哪里,因为很多时候连孩子自己也不清楚。
暴冲:大脑没"刹车",只能先踩"油门"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发怒?房间门推不开、出门穿的袜子颜色不对……只要不顺他们的意,就会生气;这一秒还是小天使,下一秒就倒地变成"大魔王"。
王宏哲从大脑发展的角度解释说,人类的情绪发展原本就早于认知,大脑与生俱来的皮质下区域用于处理情绪,而包裹在大脑外围的皮质区则掌管理性认知,是通过后天学习逐渐发展的。情绪中枢如同"油门",认知区域像"刹车"。换句话说,人的大脑就像一台只配备了油门和轮胎的车子,可以向前行驶、加速,但无法刹车,所以经常会"暴冲"。
小小孩的暴冲行为多发生在一岁之后,到三、四岁达到高峰。这种情绪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但语言能力还跟不上行为动作的发展。
原因一:想证明我可以做
一到三岁是幼儿自我中心的高峰期,由于开始会走路、行动能力变好,所有事情都变得敢做、想做,小孩子的逻辑是"我要这样、就得这样"。当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的欲望出现,现实又无法满足时,就会出现发脾气、咬人、打人、耍赖、闹、倒地哭等行为。原因二:想要却说不出,直接"番比八"
王宏哲分析,一到两岁的孩子处于"学语期",但词汇量不够,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同时提升,语言却被卡住了。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孩子会不断练习用刚获得的语言这把"武器"来测试大人的底线,如果此时语言使用不够灵活或达不到目的,就会再退回使用原始情绪的方式,展现出"番比八"(台语,意指无理取闹)的本领。原因三:管理冲动控制的前额叶未发育
主管理性和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第一阶段成熟是在小学四到六年级,真正发展完成则要等到青少年时期结束后。尤其在幼儿阶段,语言的能力还在发展,加上管理冲动控制的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对孩子来说,最快的表达方式经常就是动手打人。在与同龄人互动时,孩子也会因为搞不清楚"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导致冲突机会增加。
反抗:处于区分我和你不同的矛盾阶段
你是否正在为孩子"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而感到愤怒?
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早在两岁就来临,不同程度的反抗会持续到四岁多,五岁后才会慢慢缓解,家长千万要沉住气。
心理学解释说,婴儿从出生开始,心中无法区分"你和我",以为妈妈抱着自己的手就是自己的手,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并天真地想象,只要有需要,妈妈就会如预期般出现。
六个月后,他们开始慢慢发现世界并非如此,内心的矛盾与莫名的愤怒就越多。随着学会走路、会用简单言语表达,自我意识逐渐产生,孩子真正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用更多的行动来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此消化内心的复杂情绪,因而尝试做一些不是父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这也是迈向独立的过程。
王宏哲将幼儿的"不要期"分为三个阶段:
一岁半到两岁:试探性的不要
主要在测试大人的反应,试探"说不要"带来的好处,或是"一下要、一下不要"。例如:一会儿很黏人,下一刻又表现出不需要你;有时候强迫你帮忙,却又在你提供帮助后拒绝你。两岁:拒绝式不要
随着主见越来越强,有可能是真的不想做,也可能是故意不按照你的意思做。三到四岁半:唱反调的不要
想要证明自己长大了、有能力控制环境,他们讨厌凡事被人决定,所以不只是不按要求做,还会偏偏去做父母禁止的事情。例如:故意把饭丢在地上,看看你的反应。
退缩:心里不安全,不想离开避风港
有些孩子活泼大方,和谁都玩得好;有的孩子则生性敏感,在新环境中需要长时间的"暖机"。孩子在行为上是退缩害怕,还是勇敢积极,除了先天气质,也与后天的同伴互动经验、社交能力发展密切相关。
王宏哲表示,一岁前宝宝的退缩行为,主要是由先天气质中的"趋避性"特征决定,即在面对新的人事物时大多表现出拒绝的态度,需要较长的观察和适应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质的影响逐渐减少,开始与人的互动经验有关。如果孩子在动作、语言、认知及社交发展方面的能力越好、越成熟,就能积累更多的成功社交经验,受退缩与内向气质的影响就会减少。因此,三岁之后,气质的影响逐渐降低。
许皓宜分析说,退缩的孩子代表着:我心里不够安全,我要一直黏在安全的避风港里。因此,在面对新环境变化时,他们会感到害怕、害羞、抗拒;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不会感到兴趣,也不想对外展开新的关系。
她以孩子离家上幼儿园时常遇到的分离焦虑为例解释说,其实孩子表现出的不是怕学校,而是怕"所爱的人不在"。当孩子处于从"婴儿期的依赖"(认为是一体的)跨越到"成熟期的依赖"(相信父母会离开,但不会永远消失)的过渡期时,会特别哭闹、特别无法忍受父母不在,甚至会出现吸手指、把身体蜷缩起来的退化行为。
这样做,有助于宝宝情绪正向发展!
对于常见的宝宝情绪行为,许皓宜建议,家长应多了解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回应:
1岁前
提供足够的爱,并敏锐察觉宝宝的需求,适时给予回应。1-3岁
这个阶段宝宝的自我开始萌芽,逐渐达到自我发展的高峰期。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凡事顺从,需要建立明确的规范,让孩子知道,用哭闹是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例如:可以在提供有限选择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或设法转移焦点。3岁之后
时时鼓励孩子说出哭泣背后的原因,鼓励正确的行为,来协助改掉孩子的不当行为。
王宏哲也形容,教养的过程通常是"2岁很无奈、3岁很烦,到4岁与孩子剑拔弩张"。他建议,在幼儿阶段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多进行户外活动,可以活化大脑,有助于情绪正向发展;多创造团体游戏的经验,让孩子自然地学习社交能力,并允许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探索。在语言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家长也可以利用姿势、动作来教导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提供其他表达工具,都有助于改善孩子动不动就发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