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姬”事件背后:法律与舆论的较量
“福利姬”事件背后:法律与舆论的较量
近日,一起网红与网友之间的互联网侵权纠纷案件,在社交平台引起众多讨论。网红“芊川一笑”因被网友称为“福利姬”而提起诉讼,广州互联网法院一审驳回了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这一判决引发了公众对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名誉权保护之间平衡的广泛讨论。
案件经过
2023年5月,网友“专治各种不服和疑难杂症”在小红书上发帖,称“广州茶会别太离谱,把福利姬排在正经种草姬前面”,并直接公布了网红“芊川一笑”的头像和ID。“福利姬”为网络名词,主要是指拍摄色情擦边内容进行售卖盈利的人。随后,“芊川一笑”在广州互联网法院起诉该网友,认为其贴文具有侮辱性和负面性,存在严重失实,带有明显的贬损意义,请求判令对方公开道歉,并要求支付相关精神损害等费用。
法院判决
法院查明,在被告发布案涉笔记、评论前,原告曾拍摄过多组各式大尺度照片、视频,并在多平台上传播、售卖上述照片、视频,以上行为有违公序良俗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法院一审认为,被告在案涉笔记、评论中使用带有贬义词性的“福利姬”指称原告,确有不妥当之处,但被告发布案涉笔记、评论系其行使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舆论监督权的行为体现,目的系维护其身处的“二次元”环境的干净、纯粹,而非出于贬损原告人格尊严,故被告发布案涉笔记、评论,不存在侵害原告人格尊严的主观故意。法院还指出,原告亦未举证证明其确因被告发布案涉笔记、评论的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事实,故被告发布案涉笔记、评论的行为不符合一般人格权侵权的构成要件,原告主张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其人格尊严,缺少理据,法院不予支持。对于原告提出的其他请求,同样缺少理据,法院亦不予支持。最终,法院驳回了原告“芊川一笑”的所有诉讼请求。
法律分析
这一判决引发了公众对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名誉权保护之间平衡的广泛讨论。法律既要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也要考虑名誉对每个民事主体的影响,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在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发生冲突时,应注重平衡保护的审判理念,在个案中既要保护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也要防止司法对学术争辩、文学艺术创作、社会舆论监督、消费者正当评论、公民依法检举和控告等行为的过度干涉,在多种利益之间进行准确平衡。
社会影响
这一案件反映了网络环境下名誉权保护的新特点。自媒体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因其传播的无序、失范等乱象,引发诸多法律问题,其中名誉权侵权现象尤为突出。自媒体时代的名誉权纠纷呈现出诉讼主体关系多元化、侵权损害举证难、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侵权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这一案件提醒我们,在网络空间中,法律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以及监督权利,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正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把握必要的边界,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更不得随意诽谤、侮辱他人。
未来展望
这一案件引发了公众对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名誉权保护之间平衡的广泛讨论。法律既要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也要考虑名誉对每个民事主体的影响,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在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发生冲突时,应注重平衡保护的审判理念,在个案中既要保护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也要防止司法对学术争辩、文学艺术创作、社会舆论监督、消费者正当评论、公民依法检举和控告等行为的过度干涉,在多种利益之间进行准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