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入深度老龄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迈入深度老龄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已悄然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占比15.4%。这意味着,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面对这一人口结构的重大转变,中国正积极应对,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到发展银发经济,从推进适老化改造到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一系列政策举措正逐步落地。
规模空前、速度惊人的老龄化浪潮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到2021年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中国仅用了21年时间。这一速度远超发达国家: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到2060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37.4%。
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老龄化还伴随着高龄化趋势。2023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已达近4000万,占总人口的2.8%。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10%。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约959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政策加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专门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文件。同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中国正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已达40万个,床位820.6万张。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如北京计划建设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广东东莞升级“长者健康驿站”,提供康复训练和中医理疗服务。
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正加快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不断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在稳步推进。同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扩大至49个城市,覆盖1.69亿人。
银发经济:新蓝海孕育新动能
银发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23年中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已达5万亿元,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30万亿元。从智能养老机器人到便携式医疗设备,从适老化改造到老年教育,银发经济正孕育出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
在江苏,一家养老机器人公司开发出智能养老机器人,具备跌倒报警、巡逻监控等功能。在深圳,普门科技推出多种便携式医疗设备,方便老人居家康复治疗。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49万余家企业开展养老相关业务,17家央企和64家省属国企在智慧健康养老等领域布局。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从适老化改造到智慧养老
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中国正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和智慧养老。在成都武侯区,“颐居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14.6万余名老人信息,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在山东东平县,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平均每户补贴3000元,进行智能化和适老化改造。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老年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国家老年大学已挂牌成立,各地纷纷开设老年学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也在稳步推进,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活动。
专家建议: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发展多支柱养老金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专家建议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在生育政策方面,应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通过发放生育补贴、提供购房补贴、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等措施,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在养老保障方面,应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同时,专家还建议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激发银发经济的潜力,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正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举措,努力构建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