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税金融政策差异,造就纽约“富人天堂,穷人地狱”
美国财税金融政策差异,造就纽约“富人天堂,穷人地狱”
“富人是纽约的天堂,穷人是在纽约的地狱。”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纽约市内贫富差距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美国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史学界顶级学者莫妮卡·普拉萨德在《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一书中,通过比较美国与欧洲在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差异,揭示了为何纽约会成为全球富足与贫困两极分化严重的城市之一。
美国与欧洲的政策差异
普拉萨德的研究表明,美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干预方式与欧洲国家不同,特别是在财税制度和货币金融政策上的差异,导致了美国贫富差距的加剧。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美国与欧洲工业化国家在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干预存在显著差异。
在财政税收方面,美国选择了以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而欧洲工业化国家则选择了以销售税、消费税、增值税等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美国的累进性税收制度理论上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但由于各种财税优惠政策的推行,实际税率大大降低,调节功能被严重弱化。
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美国与欧洲也存在明显差异。欧洲国家在战后重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控制劳动者工资水平,鼓励储蓄并将其转化为投资资本。而美国则选择了以扩大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通过信贷民主化策略鼓励个人与家庭扩大融资规模来满足消费需求。这种政策取向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平民百姓负债规模的膨胀,一旦经济金融危机降临,身负巨债的平民百姓就会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纽约市的贫富差距现状
纽约市是美国贫富差距最显著的城市之一。根据最新数据,纽约市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严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前1%富人的财富占比从不足25%升至约40%,而90%的人仅拥有30%的财富。富人的资本年化收益率可达8.3%,远高于中位数家庭的3.6%,这种“钱生钱”的现象加剧了不平等。
纽约市的贫困人口比例居高不下,超过一半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近200万人深陷贫困,包括大量儿童和失业者。布朗克斯区的部分社区有高达44%的居民处于联邦贫困线下,失业率全市最高,教育水平低下,犯罪率也显著偏高。
疫情期间,美国政府无节制地大把撒钱,试图刺激经济,迅速推高了美国通胀。此后,美联储为了缓解通胀失控的风险,在货币政策上“急刹车”“猛转弯”,试图通过持续激进加息控制通胀。长时间维持高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的问题。企业效益下降,必然会反映到证券市场,为股票价格下跌埋下隐患。
政府的应对措施
为缓解这一问题,纽约市政府推出多项举措。例如,夏季EBT计划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额外食品补助,确保学生假期期间的营养需求。SNAP(补充营养援助计划)通过发放电子福利卡帮助低收入群体购买食物,覆盖约180万市民。此外,还有CSFP(商品补充食品计划)、WIC(妇女、婴儿及儿童营养计划)等,进一步支持弱势群体。
未来展望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纽约的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峻。普拉萨德在书中指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更全面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改革,以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这不仅需要调整财税政策,还需要在货币金融、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进行系统性改革,以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