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氢乙酸钠:被误解的“毒面包”防腐剂
脱氢乙酸钠:被误解的“毒面包”防腐剂
中秋节前夕,关于“毒面包”的传闻引发消费者关注,有说法称部分烘焙食品中添加的脱氢乙酸钠防腐剂对人体有害。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通过科学依据和官方标准来分析这一问题。
什么是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具有以下特点:
适用范围广:与传统防腐剂如苯甲酸钠、丙酸钙和山梨酸钾相比,脱氢乙酸钠的抑菌效果几乎不受酸碱度影响,在pH值4~8的范围内都能保持较强的抑菌能力。
防腐效果好:研究显示,在同等用量下,脱氢乙酸钠在各种食品中的保鲜效果均处于第一梯队。以面包为例,脱氢乙酸钠的保鲜效果可达9天,而其他防腐剂则稍逊一筹。
为什么会被禁用?
尽管脱氢乙酸钠防腐效果优异,但近年来关于其安全性的研究结果令人担忧:
动物实验显示风险:研究发现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脱氢乙酸钠会对动物的生长指标和抗凝血作用产生不良影响。虽然在较低剂量下未发现异常,但其安全性仍存争议。
违规使用事件频发:近年来多次发生因违规添加脱氢乙酸钠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如宁夏儿童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涉事牛奶的脱氢乙酸钠含量高达1.71g/kg,远超国家标准。
新标准有何变化?
根据最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将于2025年实施),脱氢乙酸钠在烘焙领域的使用将被禁止,仅允许在腌渍蔬菜等少数食品中使用,且最大使用量被限制在0.5g/kg以下。
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规避潜在风险:虽然在规定剂量内使用脱氢乙酸钠尚未发现对人体有害,但考虑到其在动物实验中的不良反应,以及科学家对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禁用是出于谨慎原则。
饮食结构变化:随着我国烘焙食品消费量的稳步提升(九成以上消费者每周都会购买),限制使用有助于降低长期摄入的风险。
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不必过度恐慌:在现行标准下合规使用的脱氢乙酸钠是安全的,消费者无需过分担忧。
关注配料表:养成查看食品配料表的习惯,尽量选择添加剂较少的食品。
理性看待食品安全:科学认知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不轻信网络谣言。
结语
脱氢乙酸钠作为防腐剂的争议,反映了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复杂性。在新标准实施前,消费者应理性对待现有食品,同时期待更安全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