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河北等地现海水倒灌,正值天文大潮叠加全球变暖
辽宁河北等地现海水倒灌,正值天文大潮叠加全球变暖
近日,辽宁、河北、天津等地突发大规模海水倒灌,引起广泛关注。专家指出,此次海水倒灌的主要原因是天文大潮叠加气象因素以及全球变暖。天文大潮使得海水水位异常升高,而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两者叠加引发了严重的海水倒灌现象。
什么是天文大潮?
天文大潮是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几天形成的大潮。当月球、太阳和地球三者连成一线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叠加,导致海水水位异常升高。这种现象在钱塘江大潮等自然景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024年的几次重要天文大潮时间如下:
- 7月20日~7月24日:西南部沿海(台南至屏东)及东北部沿海(新北、基隆、宜兰)
- 8月19日~8月23日:西部沿海(新北至嘉义)预估发生年度大潮,西南部及东北部沿海潮位亦偏高
- 9月17日~9月21日:澎湖、金门、马祖预估发生年度大潮,西部沿海潮位亦偏高
- 10月16日~10月20日:澎湖、金门、马祖潮位亦偏高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自1970年代以来,海洋吸收了世界上90%以上的多余热量和1/3的碳排放。2023年3月开始,海面温度在短短5个月内上升了约0.28℃。2023年热带太平洋地区形成厄尔尼诺气候条件,使海面温度升高。海洋温度升高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包括珊瑚礁白化、有毒藻类滋生、浮游植物产量下降等。南极冰盖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202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高点。专家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可能再上升20厘米,增加沿海地区洪水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专家分析与预测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海水倒灌主要是由天文大潮叠加气象因素导致的。天文大潮是指太阳和月亮的引潮作用达到最强时所引发的潮汐现象。当天文大潮出现时,海水水位升高,如果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平或海洋与陆地的水位落差较大,就易引发海水倒灌。此外,气候变化、地下水超采等也可能影响海水倒灌的发生。文章还提到,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增加了海水倒灌的概率。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综合预报预警系统,提升模型预报精度和快速响应能力,并增强海洋灾害监测能力。
应对措施
面对海水倒灌这一复杂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 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沿海地区做好防范工作。
- 提升防灾能力:加强沿海防护工程建设,如修建海堤、护岸等设施,提高抵御海水倒灌的能力。
- 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海洋灾害防治知识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海水倒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保护好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