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致脑血管病风险增,专家详解五步急救六项预防
高温致脑血管病风险增,专家详解五步急救六项预防
高温天气下,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显著增加,了解正确的急救技巧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高温环境下如何识别脑血管意外的症状,并提供了五步急救法,包括脱离高温环境、松解衣物、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此外,还给出了六种日常保护脑血管的方法,如及时补水、合理安排作息、保持清淡饮食、适度运动、监测体温和警惕相关症状。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救命知识,共同守护家人朋友的安全。
高温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高温天气下,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显示,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温度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总体风险增加2.1%,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特定疾病风险最高,65岁以上人群是高风险人群。
高温会导致心脑血管负担加重。高温环境下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会给心脏带来严重的负担。同时,热应激还会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从而大幅提高心肌的耗氧量。这种过度的心肌耗氧也可能最终导致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脏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损伤,再加上高温的影响,会使心脏承担更大的工作量,心肌缺血、心衰等症状可能加重。
高温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夏季高温环境容易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这会使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特别是钾、钙、镁等。这些电解质的紊乱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节奏,引发心律失常等症状。此外出汗增多还可导致失水和脱水,伴随而来的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浓度增加,再加上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胆固醇浓度升高,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导致缺血性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此外,高温天气还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导致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波动会引发交感神经亢奋,使心率、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夏季白天较长、夜晚较短,天气炎热,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造成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使血管收缩和扩张失去协调引发血压波动。
高温环境下的急救措施
在高温环境下,如果发现有人出现脑血管意外的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松解衣物: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身体,或在额头、颈部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放置冰袋,帮助降低体温。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适量给予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但不要过量。
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等。如果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日常预防方法
在高温天气下,预防脑血管疾病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及时补水:高温环境下容易出汗,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或传统解暑饮品如酸梅汤、绿豆汤。
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7-8小时。
保持清淡饮食: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遵循“四低一高”原则,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慢跑、快走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劳累。
监测体温:高温天气下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警惕相关症状:如果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面色潮红等症状,可能是中暑或脑血管意外的先兆,应及时采取措施。
高温天气下,脑血管意外的风险不容忽视。通过了解急救知识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