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经典战术发明地,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大王庄战斗细节
解放军经典战术发明地,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大王庄战斗细节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在黄百韬兵团被摧毁后,黄维的12兵团在双堆集陷入重围。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解放军最终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围困与突围
11月25日清晨,黄维的部队准备出发时,发现一个参谋连同车辆不翼而飞,黄维因此命令部队暂停行动,寻找那位失踪的参谋。直到下午四点多,部队才重新出发。当行进到安徽省蒙城县的双堆集时,天色已晚,黄维下令部队在那里过夜。就这样,双堆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成为了淮海战役中的一个重要地点。
双堆集是一个有大约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子,名字来源于村子附近两个大土堆。这两个土堆分别被称为尖谷堆和平谷堆。在一片开阔的徐淮平原上,黄维兵团不幸被困。夜间,12兵团遭遇了中野部队的猛烈攻击,四个主力师被围困在一个约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中心就在双堆集。
黄维自信,就算中野部队不去攻击,光是守在那里等待中野来攻,中野也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将他的部队全部拿下。
26日下午,黄维决定率领四个主要部队一起行动,尝试突围。第85军第110师的师长廖运周主动请求担任先锋,但是一到前线,他就选择起义。随后的三个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遭受了猛烈的攻击,只能退回并建立起防御工事。中原野战军习惯于游击战,缺乏正面进攻的经验,许多士兵还没到达前线就已经受伤或牺牲。
黄维兵团在白天尝试向不同方向突围,而中原野战军则在夜晚夺回白天丢失的阵地。双方就这样反复交战了五天,最终黄维被迫转为坚守阵地。他们挖掘了大量的子母堡,并用战壕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张密集的火力网。中原野战军在12兵团周围也挖掘了众多战壕,最长的甚至达到了20公里,双方进入了长期的对峙状态。
为了支援华东野战军(华野),粟裕先后派遣了五个纵队参与战斗。
尖谷堆和平谷堆这两座山丘比周围的田地高出30米,是这一区域的最高点。黄维在这里设立了炮兵和空军观察站。北边200米远是炮兵阵地,东北方向1000米外则是机场。黄维明白这两处高地的重要性,因此命令第18军的11师驻守平谷堆,而最精锐的第18军第118师第33团的一个营则驻守尖谷堆。
尖谷堆以南大约一千米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大王庄,是黄维兵团司令部向南唯一的防线。要攻占双堆集,就必须先拿下大王庄。因此,第33团的团部和两个营负责保卫大王庄。他们砍掉了大王庄四周的树木,庄里的粮食作物早已经被收割,野草也都枯萎了。庄前一片平坦的景象。他们在用于防洪的圩堤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挖掘了一座暗堡。庄内的房屋的梁柱和檩木都被拆下来用于修建防御工事,房屋内部也设有暗堡。外围有子母堡群,每个堡群驻守一个排。堡群与庄内没有直接的连通,基本上没有退路可言。
华野7纵与中野6纵这两支队伍,主要任务是攻打大王庄和尖古堆。其中,7纵的20师负责主攻,7纵司令员成钧亲自去前线查看情况。他发现从阵地到大王庄有一千五百米远,这片区域非常开阔,连只兔子都找不到藏身之处。这意味着进攻时,部队必须穿过大王庄周围密布的火力网,在十几里的开阔地带冲锋。为了减少人员伤亡,20师师长张怀忠和成钧想到了近迫作业战术。
近迫作业是一种实战中的步兵操作技巧,适用于开阔地形,没有太多掩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接近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近迫作业来逼近。具体做法是,士兵们首先用手推脚蹬的方式挖掘出可以躺下的浅坑,接着使用工兵铲在自己身前挖出一个够大到能躺下一个人的浅沟,挖出来的泥土堆在前方作为胸墙。然后继续挖掘,形成一个个散兵坑,并将相邻的散兵坑相连,逐步构建起一个环形阵地,最后向前推进至敌方阵地。
那晚,第二十师的五十八团和六十大团约两千名士兵,在十二月的严寒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接近战。他们先是用铁锹挖开冻土,从卧射掩体出发,逐渐向外延伸,形成纵横交错的战壕,一步步逼近大王庄。清晨,部队撤退休息时,大王庄的防守方并未察觉到任何异样。
天亮后,大王庄的守军才意识到局势的变化,黄维和胡琏对此感到极为震惊。他们立刻命令炮兵对新挖掘的战壕进行破坏。第二天,第二十师趁着夜色再次靠近被摧毁的战壕,继续挖掘工作。大王庄的守军不断开炮并发射照明弹,但战壕依然顽强地向前延伸。这次,挖壕部队在天亮后并未撤退,而是留在了现场。午后,黄维调动轰炸机进行了“毁灭性轰炸”,之后,炮兵又猛烈射击。接着,第一一八师的步兵三五十人为一组,跟随M3A3坦克冲向战壕,躲在防炮洞里的第二十师士兵跳出战壕,使用火箭筒、炸药包和燃烧的秫秸攻击坦克。坦克慌忙丢下步兵逃走,步兵也只得返回大王庄。
黄维指挥了一支精干的小部队进行快速突击,而第20师则组建了相应的小分队来应对这种突击。每次黄维的行动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自己的资源消耗很大,于是他不得不放弃了对第20师的近身破坏活动。第20师在这一过程中,成功地将战壕推进到了大王庄的前线,距离只有50米。
12月9日下午五点,第七纵队开始使用迫击炮、步兵炮以及飞雷对大王庄进行密集轰炸。尽管飞雷的射程有限,但其巨大的爆炸威力足以使堑壕中的敌人陷入昏迷。随着总攻命令的下达,第五十八团第四连和第六十团第七连立刻发起了猛烈的冲锋。爆破手们抱起炸药包,跳入河沟,爬上堤岸,摧毁了残存的碉堡和障碍物。随后,进攻部队紧跟其后。醒来的守军迅速展开防御。第六十团第二营的尖刀排在冲上堤岸时遭遇了一枚榴霰弹的袭击,教导员张本之及其整个尖刀排不幸阵亡。然而,受伤的战士顽强地爬行向更深处进攻。第五十八团第四连同样遭受了火焰喷射器的攻击,许多士兵被烧成火人,但他们不顾生死,扑向敌人试图与之同归于尽。面对这种恐惧的攻击,喷火手们急忙撤回。
在大王庄的战斗中,33团团长孙竹筠发现防守的阵地被敌人突破,他立刻调动了预备部队,与敌方的58团尖刀连进行激烈的交战。不久,60团的尖刀连又在侧面打开了一条通道,33团的预备部队很快被击败。两支尖刀连紧随其后,冲入村庄内,大声喧哗,四处乱闯,驻守的军队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看到局势不妙,孙竹筠逃到了尖古堆,不幸被胡琏用枪处决。20师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拿下了大王庄,并开始准备应对来自尖谷堆可能的反击。黄维得知这一情况后,命令18军军长杨伯涛必须夺回大王庄。杨伯涛集结了118师的所有兵力,再加上11师的一个团,还得到了几十门火炮的支援,发动了反攻。猛烈的炮击持续了54分钟,数千发炮弹将战壕彻底摧毁。
然而,60团的政委谢雪時观察到大部分炮弹落在了中南部地区,于是他们调整了射击方向,将火力集中在了西、北和东部,尽量靠近双堆集的位置。
成钧发现连接第60团的电话线被破坏,估计会有严重后果,于是下令暂停进攻尖古堆,由第59团暂时替换第58团和第60团。6纵的司令员王近山又调来了第46团,在周尹庄东边集结,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在最前线的是59团2连的2排,他们的阵地正对尖谷堆。天亮前,经过40分钟的大炮轰击,杨伯涛的部队从北方和东方发起攻击。当2排跳出掩体时,发现通往营部的通道已经被敌人占据,一个穿着棉衣的增援连沿着壕沟悄悄接近。排长孔金胜让副排长带领五班绕到敌人的侧面,他自己则带领四班和六班在正面展开猛烈射击,将距离阵地20米的敌人打得伤亡惨重。然而,敌人还是不断地冲锋。这时,副排长在侧面也开始了反击,五分钟过后,敌人的阵型开始混乱,向后撤退,2排还俘获了十名敌人。
在清晨7点30分,有七辆坦克带领着两个团的步兵,分成三路向着大王庄前进。在这个过程中,2排面对的是两辆坦克以及接近一个营的步兵。2排首先用机枪攻击坦克后的步兵,接着利用集束手榴弹攻击那些失去了步兵掩护的坦克。然而,1营2连1排用两挺布伦式机枪进行扫射,并没有成功阻止敌人从东、北两面突进大王庄。
59团第1营坚持抵抗,成功击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消灭了一个连队。到了9点40分,他们开始使用大炮猛烈轰炸,导致大王庄内的地堡和交通沟倒塌。这时,两个团的步兵再次发起进攻,战斗非常激烈。59团第1营连续抵挡了两次冲击,但弹药消耗殆尽,无法阻止第三次冲击。援军因为交通壕堵塞而未能及时赶到,大王庄最终失守。
在这场战斗中,2排的阵地孤立无援,与相邻部队的联系也被切断。战壕全部崩塌,全排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排长孔金胜在战斗中不幸被手榴弹炸伤,左肩锁骨和左肋骨断裂,咽喉左侧受到弹片的伤害。
中午,敌人利用两辆坦克加强攻势,向2排的防线发起猛烈攻击。孔金胜观察到敌人的步兵冲锋显得生疏,推测他们可能是实力一般的部队。他认为只要坚持抵抗,最终就能取得胜利。可惜,他手中的子弹已经耗尽,只好从死去的敌人身上寻找补给,同时,他将刺刀装好,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决战。
在新的战斗中,孔金胜不幸在腹部受伤,肠子外露。这时,敌人已经逼近阵地。孔金胜迅速从地上捡起一把铁锹,冲入敌群,一记重击让领头的敌人当场毙命。随后,他左右开弓,连续斩杀了五名敌人,然而,腹部再次受到攻击,他流尽了最后一丝血液。
战后,孔金胜被追认为“特等功臣”,而2排也因此被命名为“孔金胜”排。他的英魂安息于今天的双堆集烈士陵园内。
阵地失去控制后,张怀忠迅速调动第46、第59团重新夺回大王庄。第46团的第1营抵达大王庄南边的水塘附近,发现敌人正在紧急修建防御工事。营长高俊杰立即下令,全营的轻重机枪一齐射击,为2、3连提供了火力掩护。这两连分别从两侧快速突入大王庄,占领了几处院落。接着,1连继续深入,推进到更深处。然而,杨伯涛也派遣了反击部队,这时第46团的第3营及时赶到,协助第1营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与此同时,第59团的第1营也到达现场,三个营协同作战,很快占据了大王庄的大半部分。
杨伯涛调集了15辆坦克包围村庄,并利用坦克掩护步兵进行轮番攻击,双方在村庄内激烈争夺,地上散落着不少尸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杨伯涛的攻势被遏制,不得不继续增加兵力。到了下午1点,战斗达到了白热化阶段,7纵的第60团甚至连警卫连都加入了战斗。直至下午3点,坚守在村内的部队被分割成几个部分,与外界的联系和补给都被切断。
四十六团一营一连的所有指挥官都牺牲了。一排只剩下两人,剩下的几个人,在卫生员的带领下,成功击退了大量突袭阵地的敌人。一营二连四班占领了一处院子,班长王凤鸣将附近二十多名来自不同野战军的战士聚集起来,一起守护这个院子。下午四点,张怀忠请求谢雪畴支援大王庄,谢雪畴将剩余的一营分为两路,分别从东南角和西侧攻击大王庄。东南角还有一连坚守在一段战壕里。一营冲锋后,迅速压制了敌方步兵的攻势。到了傍晚,一营仍然在村庄边缘的几个堡垒群里。成钧命令不足一千人的第五十八、第六十团集合,再次发起进攻。晚上八点,第四十六团第二营也加入了战斗,但进入大王庄时发现黄维已下令部队撤回到双堆集。负责驻守小王庄的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目睹了大王庄的激烈战斗后,彻底失去了信心。当晚,他率领残部、第二百一十六师第六百四十八团、军部卫生大队、辎重部队三千多人投降。
没了大王庄作为掩护,第12兵团只好留在双堆集这个没保护的地方,坚持到最后,看能不能有转机。被包围几天后,食物没了,从空中补给就像杯水救不了车一样,对6万多人的大部队来说是杯水车薪。士兵们饿得没办法,只好宰掉马匹来吃。黄维他们每天只吃到罐头,连青菜都找不到,肚子饿得人心也开始不稳。听说黄百韬兵团被消灭、杜聿明集团也被围住,还有孙元良兵团也垮了,这些消息通过解放军的广播传遍了整个军队。到了12月13日,黄维的兵团被紧紧压在一个东西只有1.5公里长的狭窄地带。12月15日下午4点,解放军先打了半个小时的炮,接着吹响号角发起冲锋,黄维的兵团全线溃败。黄维命令各部队各自逃生,他自己也开着坦克跑,结果坦克坏了,他被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