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语音vs文字讨好症:线上社交礼仪大揭秘
长语音vs文字讨好症:线上社交礼仪大揭秘
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形成了独特的线上社交礼仪,其中长语音和文字讨好症成为热议话题。一方面,长语音因其情感价值受到部分年轻人的喜爱,另一方面,文字讨好症通过字斟句酌和表情包等手段减少交流隔阂。这两种现象反映了年轻人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平衡和认同的努力。了解这些新兴的社交礼仪,有助于我们在网络交流中保持良好的社交形象和礼仪规范。
长语音:声音社交的兴起
声音社交服务在国内互联网社交市场的发展已有20余年,主要形态包括语音直播、语音交友、语音聊天室等。从发展前景来看,我们看好专注于声音应用中不易被取代特性的社交产品,以及针对于细分群体的小而美的声音社交产品。我们认为以腾讯音乐娱乐(TME.N)旗下全民K歌“歌房”和哔哩哔哩(BILI.O)旗下猫耳FM为代表的突出声音表演特质的社交产品有望在细分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维持腾讯音乐娱乐“增持”评级,维持哔哩哔哩“买入”评级。
声音社交的主要形态包括语音直播(如音乐表演、交流互动等)、语音交友(1v1音频对话)、语音聊天室(如在线K歌房、语音小组讨论等)。声音社交在国内互联网社交市场的发展已有20余年,历经了网页聊天室、语音聊天软件、1v1电话语音、音频直播、多人语音聊天App等多种形态,底层技术与服务功能均十分成熟。
根据社交服务的不同消费内容与消费场景,声音社交的主要玩家可以分为音乐类延伸应用(如全民K歌的在线歌房)、长音频类延伸应用(如喜马拉雅的语音直播)、二次元类延伸(如哔哩哔哩的猫耳FM)、游戏类延伸(如TT语音)以及垂直的声音社交应用(如递爪、Soul、Clubhouse)。
外因:视频内容消费与视频社交正在迅速崛起,2020年12月抖音/快手观看直播用户占平台用户比重已高达84.5%/83.8%。内因:声音社交受限于匿名性带来的弱连接,用户与用户/平台间粘性较弱,且难以沉淀内容形成平台壁垒;语音直播类的声音社交相对于文字社交难以留存与分享、相比于视频直播的发挥空间更小,声音社交容易受到来自稳健的文字社交与领先的视频社交的双面冲击。
这种现象能对应一个名词,“文字讨好症”。这不是科学上可考的概念,而是互联网孕育的词汇,想表达的是一种语言习惯——在线上运用各表达手段,使自己看起来和蔼可亲、富有能量。具体表现可以是,绝不使用两个字的“哈哈”,这意味着敷衍,不够好笑,至少要打五个字以上,“哈哈哈哈哈”。也绝对不使用单个字的“嗯”,这是一种冷漠的回应,甚至带有不认同的意味,要表示自己已经了解了,至少应该使用“嗯嗯”。诸如此类,还有表情包的使用、句尾语气词的替换等招数,只要有心,就能无师自通。
文字讨好症:线上社交的礼仪困境
“文字讨好症”这一现象,通过采访几位年轻人,揭示了在线上社交中使用过度热情的文字表达的原因和影响。文章指出,文字讨好症反映了线上社交中情感表达的困境和社交礼仪的演变,同时也带来了沟通成本的增加和真实性的缺失。
在大学新生章雅雯的故事中,她为了给同学留下好印象,在线上交流时总是使用充满热情的语气词和表情包。然而,这种过度讨好的表达方式让她感到疲惫,甚至在回到学校后发现,线下的真实互动与线上营造的形象大不同。另一位受访者张蓉则从职场经验出发,讲述了在乙方工作中如何小心翼翼地使用文字,以避免得罪甲方。这些案例生动展示了“文字讨好症”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真实与虚假:两种社交方式的反思
长语音和文字讨好症在表达真实性和社交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长语音作为一种即时、真实的社交方式,能够传递更丰富的情感信息,避免了文字讨好症中过度修饰和表演的成分。然而,长语音也可能因为缺乏视觉线索而产生理解偏差。相比之下,文字讨好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上社交的情感缺失,但过度的修饰和表演却可能掩盖真实的自我,导致社交关系的表面化和虚伪化。
在数字社交中,如何保持健康的社交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逆差序信任”关系。用户在与陌生人互动时,往往感受到一种轻松感,甚至缺乏对他们的深度关注。或许是因为熟人关系带来的压力和期许,让我们更愿意在陌生人身上寻找一种无压力的交流形式。
结语:寻找真实的社交之道
在数字化时代,线上社交礼仪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平衡和认同的努力。长语音和文字讨好症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交方式,各有优劣。长语音传递情感更真实,但可能产生理解偏差;文字讨好症弥补情感缺失,却可能掩盖真实自我。因此,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社交礼仪,又要展现真实自我,从而建立更加真实、健康的线上社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