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9.1毫米降雨考验莫高窟,科技创新守护千年文化遗产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46: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9.1毫米降雨考验莫高窟,科技创新守护千年文化遗产

2021年7月,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了敦煌莫高窟,29.1毫米的降雨量相当于当地大半年的雨量。这场暴雨不仅冲毁了通往莫高窟的道路,更引发了人们对这座千年文化遗产未来的担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莫高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难题。

01

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莫高窟得以存续千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所在的干旱气候环境。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仅有42.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5毫米。正是这种极端干燥的环境,使得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得以保存至今。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切。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1961年至2022年间,敦煌地区的极端降水频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2011年、2012年和2019年,大泉河流经莫高窟段分别发生了三次“百年一遇”的洪水。2011年6月16日的洪水洪峰流量达441.87立方米/秒,2012年6月4日更是达到566立方米/秒。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莫高窟的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

极端降雨不仅可能导致洪水,还会显著提高洞窟内的湿度,进而引发壁画病害。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进玉介绍,当湿度超过60%至65%时,壁画就容易产生酥碱病害。酥碱会导致壁画颜料层脱落,严重威胁文物安全。

02

保护措施与科技创新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敦煌研究院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建立气象站,监测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基础数据。如今,莫高窟已建立起覆盖地形地貌、气象、空气污染物、洪水、地下水、振动、崖体稳定性、生物、洞窟微环境等监测项目的预警体系。

在硬件建设方面,莫高窟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靠近洞窟的绿化带改用滴灌系统,以减少水汽侵入。2011年和2012年洪水后,莫高窟西岸重点堤防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三百年一遇”,大泉河的河道拓宽至少1/3,河床也进行了挖深处理。

科技创新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利用多光谱技术复原壁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矿物颜料的微观信息,研究动植物和微生物对石窟文物的影响。这些技术不仅帮助修复受损文物,还为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也为莫高窟的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就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合作,实施风沙防治和壁画保护项目。通过国际合作,敦煌研究院不仅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还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03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莫高窟仍面临不少挑战。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使得预防工作难度加大。此外,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敦煌研究院计划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将继续推进数字化保护工作,通过高精度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让更多人能够“云游”莫高窟,减轻实地参观对文物的压力。

气候变化对莫高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面对这一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所说:“保护莫高窟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