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改革10年:综评制度如何改变学生升学路径
山东高考改革10年:综评制度如何改变学生升学路径
2024年,高考改革迎来第十个年头。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重要试点省份,山东省的综合素质评价(综评)制度在高考录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综评制度不仅为高校提供了更全面的学生信息,也成为学生升学的关键参考。
综评制度:从五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
山东省的综评制度主要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评估。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旨在打破传统高考“唯分数论”的局限,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在具体实施中,综评制度与高职(专科)单独考试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紧密相连。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最新政策,2025年高职(专科)单独考试招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而综合评价招生则面向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考生需要通过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并在规定时间内选报高校和专业。
“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的重大变革
在录取环节,除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成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这也就是“两依据、一参考”。截至目前,各地建立了省级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表现,强化公开公示,评价结果成为“强基计划”等招生方式的重要参考。
这种“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不仅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该校在2024年仍采用“综合评价”进行选拔,综合评价成绩由高考成绩(占比60%)、面试成绩(占比30%)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比10%)组成。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具有不同特长和潜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
挑战与应对:从选科难题到教学改革
然而,综评制度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文理分科被打破,学生的选考科目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组合。例如,上海的“6选3”模式可以产生20种组合,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能产生35种组合。这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也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宁波龙赛中学为例,新高考改革初期,该校一个年级有19个班,近800人。现任副校长左建华回忆说:“课程、课时和师资的安排是最突出的难题。若要完全匹配学生的自主选课结果,师资配备不均衡的情况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通过增加教师工作量、跨年级兼课等方式,勉强解决了师资配备问题。同时,学校还提出了“定2走1”的选课走班模式,形成“物化+”等班型,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又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
未来展望: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
综评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升学路径,也推动了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覃红霞教授认为,新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允许高校更准确地了解申请者的背景和兴趣,有助于高校制定更为精细化的招生策略。同时,“院校专业组”或“专业+院校”的录取模式,也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学科特色和专业建设,避免了“千校一面”的困境。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指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构成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改革的行动路径。”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完善,综评制度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科学选才的重要手段。未来,随着综评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