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黑洞”:从心流体验到大脑重塑
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黑洞”:从心流体验到大脑重塑
网络成瘾已成为全球性难题,据统计,全球约有41%的6-12岁人群患有互联网使用障碍,这一问题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剧。过度使用科技产品会损害青少年的健康和社交生活,使他们变得更加冲动、好斗和神经质。这些特征可能会导致年轻人沉迷于网络。
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心流体验与“心理黑洞”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成瘾与一种称为“心流”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心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到脑力或体力活动中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当玩家处于心流状态时,他们更容易失去时间感,从而导致过度沉迷。
游戏通过提供人为冲突和规则约束下的解决问题过程,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当玩家处于心流状态时,他们更容易失去时间感,从而导致过度沉迷。游戏设计通过不断调整难度和挑战,将玩家“锁定”在心流状态,进而“吞噬”玩家的时间。
最新研究还发现,网络成瘾会从生理上改变10-19岁儿童的大脑结构。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网瘾患者大脑发育情况,发现网瘾少年在休息状态时,特定大脑区域的活动会增加,而负责记忆和决策等执行功能的区域的功能连接性会降低。这些神经变化与青少年的成瘾行为、心理健康问题、发育问题和身体协调困难有关。
网络成瘾的现实影响:从辍学到心理健康问题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小磊原是某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因沉迷网络辍学。虽然他在网络上反击境外组织反华言论,但最终因遭受该组织的“人肉”、电话骚扰和威胁恐吓,不得不被父母送进戒网机构和心理咨询中心。在国家安全机关的鼓励下,他最终重返校园,完成了从网瘾青年到国家安全坚定维护者的转变。
另一位16岁学生则因承受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等方面的压力无法应对,加上互联网技术发展使网络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产生网瘾。还有一位13岁孩子处于青春期关键时期,面临多方面压力挑战,可能将沉迷网络作为逃避现实、宣泄情绪和获得短暂快感的方式,或者因为厌学、缺乏自信心而沉迷网络。
专家建议:综合干预与科学引导
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专业人士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来解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精神应激与成瘾行为研究室主任谌红献教授建议,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专业治疗,可以有效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具体来说,家长应该:
-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 帮助孩子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 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安排,避免过度使用
-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学校和社会则需要: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
- 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满足青少年的社交和娱乐需求
-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环境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成瘾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