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锅包肉:从哈尔滨道台府到世界餐桌的传奇之旅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27: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锅包肉:从哈尔滨道台府到世界餐桌的传奇之旅

1911年4月,哈尔滨,春寒料峭。一场汇聚11个国家34名鼠疫专家的国际会议正在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世界上首次由华人担任大会主席的学术盛事。年轻的伍连德博士,这位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正以卓越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会议上,除了伍连德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外,还有一道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各国专家的味蕾,那就是郑兴文创制的锅包肉。这道菜不仅成为了宴会上的亮点,也见证了哈尔滨作为国际都市的开放与包容。

01

郑兴文:滨江膳祖的传奇人生

郑兴文,这位出生于光绪年间的烹饪大师,其传奇人生与哈尔滨这座城市紧密相连。1907年,郑兴文被任命为哈尔滨道台府的膳长,开始了他在官府厨房的辉煌生涯。在此之前,郑兴文曾在恭王府学习烹饪,擅长京鲁佳肴,尤其是焦烧肉条这道菜,精选瘦肉,挂糊炸烹,外脆内嫩,咸鲜诱人。

然而,郑兴文并不满足于传统烹饪的框架。他敏锐地察觉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独特性:作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哈尔滨吸引了大量外国侨民,尤其是俄罗斯人。为了迎合这些外国宾客的口味,郑兴文决定对传统菜品进行改良。他将传统的咸鲜口味转变为酸甜风味,并巧妙地融入水果元素,创造出一道全新的菜品——锅爆肉。由于俄语中“爆”音近“包”,这道菜最终以“锅包肉”之名流传开来。

02

锅包肉:中西合璧的饮食创新

锅包肉的诞生,不仅是郑兴文个人的烹饪创新,更体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在1911年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道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妙的烹饪技艺,赢得了各国专家的一致好评。锅包肉的成功,不仅展现了郑兴文的烹饪才华,也让世界看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

锅包肉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精选猪里脊肉切片,用盐和料酒腌制后,裹上特制的淀粉糊,经过两次油炸至金黄酥脆。最后,将调好的糖醋汁淋在炸好的肉片上,快速翻炒,让每片肉都裹满浓郁的酱汁。这道菜外酥里嫩,酸甜可口,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烹饪的精髓,又融入了西方饮食的元素,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

03

传承与发展:从官府到民间

1922年,郑兴文卸任道台府厨师之职,其子郑义林在俄国街创立了“老厨家”,标志着郑氏厨艺的民间传承与发扬光大。老厨家以顾客为中心,灵活定制菜肴,尤其是以锅包肉为代表的滨江官膳佳肴,其独特的中西结合、南北交融风味,迅速成为哈尔滨地方菜的重要支柱。

随着时间的推移,锅包肉这道佳肴的影响力逐渐从官府宴席渗透到寻常百姓家,实现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传播。基于东北地区民众独特的饮食偏好与习惯,郑义林再次对锅包肉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精妙的改良。此番调整中,锅包肉这一传统名菜的名字得以保留,而其中的时令水果配料则被剔除,转而加入了姜丝、葱丝与香菜这些提味增香的食材,保留其酸甜口味,传承至今。

04

新时代的创新与传承

进入21世纪,锅包肉的传承仍在继续。老厨家的第四代传承人郑树国,在挖掘家族饮食历史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祖辈在菜品上体现出的创新精神,更感受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魅力。近年来,他在梳理老菜谱的同时,也坚持创新研发新菜品。例如,将玫瑰酱添加到锅包肉中,使菜品保留原有的酸甜酥脆,又做到色泽玫红、花香浓郁。

2014年,郑树国通过“餐饮+文化”的方式,在友谊路店打造了哈尔滨首家博物馆式体验餐厅,引领了餐饮消费新风尚。在陆续开设中央大街店、松雷店、国展店、融创店、哈西店等分店后,今年4月末,郑树国又在道里西三道街打造了城市饮食文化博物馆,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沉浸式体验、了解哈尔滨城市文化。

05

结语:一道菜,一座城

锅包肉的故事,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缩影。从1907年的创新诞生,到1911年万国鼠疫研究会上的国际亮相,再到如今成为享誉全国的东北名菜,锅包肉承载着哈尔滨的饮食文化记忆。它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的见证。正如郑树国所说:“将家族传承变成社会传承,这也是我的责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