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新发现揭示商代文明:甲骨文研究迎来科技突破
殷墟新发现揭示商代文明:甲骨文研究迎来科技突破
2024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会,发布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这些新发现不仅揭示了商代的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还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殷墟遗址新发现:城市布局与王陵区揭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带领的团队,在殷墟洹河北岸地区探明并确认了纵横交织的干道网络以及沟渠,构建起了大邑商洹河北岸地区都城空间的骨干框架。其中,武官东地发现的一条纵向干道,路面有密集的车辙痕迹,堪称大邑商的“城市主干道”。
在西北冈王陵区东围沟内,考古队发现了大片陪葬墓,钻探确认王陵区西周早期聚落的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这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在西围沟东面发掘的48座祭祀坑中,以大型坑为主,多殉葬数量不等的马匹,其中三人殉象的现象引人关注。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雷兴山认为,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是大遗址聚落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这些发现为理解商代都城布局和国家治理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甲骨文研究新突破:人工智能助力破译
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科技的应用正带来革命性的突破。2024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安阳师范学院团队宣布全球首个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正式开源。该数据集包含一万片甲骨拓片、摹本,以及甲骨文单字对应位置、对应字头、对应隶定字等信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利用计算机缀合甲骨碎片图像70余组,位列全国第一。其中一组缀合后形成了新的连贯文辞,可能记录了公元前1900多年的一次日偏食天象。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甲骨文:中华文明的源头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字。自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学界已破译近1500个甲骨文单字,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直接的文献资料,还开创了甲骨学这一专门学科。通过甲骨文,学者们得以了解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为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
相关考古发现:文明交流的见证
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并非孤立存在。在同一场发布会上,还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三星堆遗址的玉石器作坊、建筑基址和大型水网等遗迹,进一步深化了对三星堆城址布局与功能分区的认识。二里头遗址则发现了新的城墙结构,扩大了已知的二里头都邑面积。
这些发现表明,商代文明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周边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反映在文字和思想的传播上。甲骨文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书写系统,无疑是这种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的研究和考古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商代文明的大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秘密被揭示,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也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