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新发现揭秘商朝晚期秘密
甲骨文新发现揭秘商朝晚期秘密
近日,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新一轮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甲骨文遗迹。这些新出土的甲骨文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商朝晚期社会的认知,还揭示了许多未解的秘密。甲骨文作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占卜活动和社会生活,对于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发现再次证明了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宝贵资料。
殷墟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博物馆新馆今年2月开馆,展出了近4000件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其中3/4以上的文物是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采用创新性的展览方式,全面系统地讲述商文明的内涵。
殷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我国首座全景式展现殷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改变了原来按文物类型、文明要素展示的方式,采用从国史到国家再到国人的逻辑体系,辅以创新性的展览方式,以文物为根本,与最新的考古成果相结合,采用成组器物整体展示的方式,全面系统讲述商文明的内涵,以展现商文明的整体面貌。
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走红后,打卡量均增长10倍以上,助力安阳城市打卡量增长20%。殷墟博物馆一方面邀请甲骨文和殷商史等方面的专家,由浅至深地讲解甲骨文,同时每天增设不同场次的百人免费讲解团、50人免费讲解团等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多角度、全方位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新馆自今年2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热度居高不下,目前接待游客量已超过70万人次。
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学术和史料价值。这一古老的文字,犹如穿越时空的信使,传递着先人的智慧与文明的信息。作为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自1899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历经数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诸多秘密。然而,甲骨文研究的专业性极强,加之甲骨本身易损且分散保存于各地,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开始探索将AI应用于甲骨文研究的新途径。这一创新性的尝试不仅为甲骨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和期待。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甲骨文研究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人工智能能否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成功破解甲骨文的千古之谜?其背后的核心优势又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家宋镇豪表示,尽管目前甲骨文已知的单字数量已逾4200个,但能够确切释读的却仅占总数的1/3左右。这意味着,仍有大量的甲骨文字等待着我们去董理、去解读。同时,他也强调,甲骨文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个文字的识别,而应更加注重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甲骨文作为殷商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祭祀、战争、占卜、记事等日常活动,还生动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它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为我们揭开了古老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如今,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力量,我们可以对这些珍贵的史料进行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
对于人工智能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宋镇豪充满了期待。他认为,学习型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为其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教材”。在这些“教材”的滋养下,人工智能将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如甲骨文字形识别、拓影甲骨字的提取与检测、甲骨文的组类区分、甲骨片的查重收敛、甲骨片的智能缀合以及甲骨文例的释读解析等。譬如在甲骨缀合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面对那些因年代久远而破碎不堪的甲骨碎片,人工智能能够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算法优势,实现碎片的自动缀合与拼接。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研究者的工作负担,更为甲骨文的完整复原与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够在研究成果的集成与校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重新审视与校验,人工智能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与遗漏,确保甲骨文研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019年,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与安阳师范学院教育部暨河南省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携手共创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http://jgw.aynu.edu.cn/)向全球免费开放。登录“殷契文渊”官方网站,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甲骨文与深邃的暗黑背景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神秘氛围,同时又不失现代科技的未来感。该平台集成了甲骨著录库、甲骨字形库、甲骨文献库以及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等多个功能模块,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甲骨文信息查询与研究体验。截至目前,“殷契文渊”已收录甲骨著录多达154种,甲骨图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39902幅,甲骨论著亦有34418种之丰。记者尝试在字形库中输入“文”字,便迅速检索到与之相关的甲骨单字详情,进而通过片号查询包含该字形的甲骨片及其释读信息,真切体会到这一大数据平台给学者与甲骨爱好者的研究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殷契文渊”已步入第五期建设新阶段,并建设了“殷契文渊AI协同研究平台”。宋镇豪表示,未来,该平台将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甲骨文大数据的精细采集,并在AI大模型的辅助下实现智能化深度集散与知识体系的育成,为甲骨文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小辛死后,传弟小乙。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考古证明商代遗址不仅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且向南已达长江以南,向北则在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系统,不仅记录了商朝晚期的社会生活,还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甲骨文的线条犀利瘦硬,结构布局随体异形,大小错落有致,整体和谐统一。作为表意文字,甲骨文通过简练线条生动描绘事物形象,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甲骨文的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注重单字独立美感与整体协调统一。不同历史时期的甲骨文风格多样,如武丁时期雄伟宏大,祖庚时期谨守法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商朝晚期社会的珍贵资料,还揭示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甲骨文的书法美在于其线条的灵动、结构的均衡以及整体布局的和谐。通过欣赏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感受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超过16万片刻辞甲骨,约4500个单字,记录下了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音、形、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对中国文明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安阳市正以字为媒,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博物馆。该馆面向青少年开辟甲骨学堂作为第二课堂,2014年以来,甲骨学堂以馆藏文物为基础,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研发了150多项汉字主题教育项目,开展的研学活动共接待国内外学生4万余名。安阳还独创甲骨文广播体操,将甲骨文字与音乐、形体运动进行科学组合,并向全国进行推广。“甲骨学堂”“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甲骨文之家”……甲骨文不断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刻辞卜骨。袁秀月 摄此外,中国文字博物馆还举办“汉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转化落地众多获奖作品,如甲骨文冰淇淋、甲骨文消消乐体验版等,并举办沉浸式博物馆社教活动,让人们看文艺演出、赏花灯、猜甲骨、护照集章打卡等,线上线下推动博物馆参观体验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