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岭南文化新地标的创新演绎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岭南文化新地标的创新演绎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于近期正式开馆,这座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文化巨轮”,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科技应用,成为广州新的文化地标。
“两观三性”:建筑理念的完美诠释
艺术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设计,他提出的“两观三性论”是整个建筑设计的灵魂。所谓“两观三性”,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地域性:岭南文化的现代演绎
何镜堂表示,岭南地区河网密布,植被丰富,山川秀丽,民众亲水喜绿,建筑多与绿化及水面结合。因此,艺术中心充分考虑了岭南气候特点,采用架空设计,使得建筑内部通透凉快。同时,建筑主体选用釉面陶瓷板,既隔热又代表中国传统工艺。
文化性:千年商都的历史传承
广州是千年商埠,历史上外贸兴盛,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艺术中心位于广州十三行附近,设计团队以“文化巨轮,鹅潭飞虹”为理念,打造一艘满载岭南文化宝藏的巨轮,寓意从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帆起航。
时代性:绿色科技的创新应用
在建筑技术方面,艺术中心采用了多种创新手段。例如,建筑立面由白色彩釉玻璃幕墙、白色冰裂纹陶瓷面板幕墙等组成,整个建筑外表皮是超过8万平方米、超过11个幕墙系统、22个子系统的幕墙体系。此外,馆内运用多媒体投影、AI讲解等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建筑特色:城市客厅的创新设计
艺术中心的建筑特色在于其巨型飞拱设计,充分体现了岭南风格和湾区特色。建筑主体长度约350米,地块进深较小。设计团队通过将马路向后移,使得建筑离江边留出10米左右的空地,成为市民滨水休闲活动的理想空间。
艺术中心是一座立体的建筑,设计团队在不同高度设置了多个平台,让市民在地面上、在拱廊上、在建筑平台上均可以进行休闲活动。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还江于民”的理念,使得建筑真正成为一座“城市客厅”。
科技应用: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实践
艺术中心内部运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体验。例如,广东文学馆通过实物展示、人物雕像、数字艺术光影空间、行浸式纱幕光影秀等多种方式,打造沉浸式展览空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则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和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落幕的“视觉盛宴”。
文化意义:岭南文化的新时代传承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仅是广州新的文化地标,更是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如《晤对集:走近岭南名家名作》一书中所探讨的,岭南文化需要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艺术中心通过现代建筑语言和科技手段,让岭南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世人。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建成,不仅为广州增添了一座文化新地标,更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