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国家级非遗背后的传奇
梅花拳:国家级非遗背后的传奇
梅花拳,又称梅花桩,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之一,以其独特的练习方法和深厚的哲学底蕴闻名。梅花拳的创始人邹宏义,被誉为“梅拳圣地”的平乡县后马庄村正是他的安息之地。2006年,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在中国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官方认可。梅花拳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梅花拳仍在各地传承和发展,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创始人的传奇
梅花拳的创始人邹宏义,字光大,明末清初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平乡县人,是著名的武术家。他极具悟性,将周易八卦融入拳理,把阴阳五行化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梅花拳。
邹宏义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文练武。开始曾拜过几位武师,与家传武略结合演练。约在崇祯末年,邹宏义遇到张山,并拜师。邹宏义授拳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明末清初王常月的全真教龙门派的中兴时期。在其子邹文聚的帮助下,仿照道教仪式,整理出了拳谱《通天卷》、《万法归宗》和一份完整的门派戒律、打黄醮祭祷仪式谱——《五虎纲要》,俗称“三百六十处”。
邹宏义到河南开州(今濮阳)传拳教徒。收蔡光瑞、王西正、孟有德等名徒,这便是梅花拳第四代传人的代表人物。王西正、孟有德传艺何方尚无从考证。
蔡光瑞,字兴道,河南开州蔡吉屯人,他出师后,北上传艺,同时也有为邹宏义寻根问祖之意。在北上过程中,收河南内黄县八里庄杨炳为徒(五代)。北上途中救一孩童,遂收为徒孙。他就是梅花拳第六代拳师之一的河北平乡人李进德。李进德练成后回到平乡。清康熙辛巳年(1701)至乙酉年(1705),河北梅花拳众弟子公推第六代传人,平乡县停西口李进德、东田庄徐进德和南和县郑庄郑玉德亲赴徐州,请师祖邹宏义。邹宏义别亲离子,随三位重徒孙回到了祖籍平乡县马庄桥,这就是梅拳史上著名的“三德请师”。邹宏义回到祖籍后,在邢台、邯郸广开拳堂,使梅花拳在河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历史上的辉煌
梅花拳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时刻,莫过于其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表现。义和团运动兴起于中国北部,曾使用“梅花拳”等名称。该组织在1899年至1901年间活跃,主要目标是“扶清灭洋”,即支持清朝政府并抵制外国势力。义和团成员曾大规模破坏外国财产,如铁路和电报设施,并参与抵抗八国联军入侵。该运动最终被镇压,但其影响深远。
文化内涵与拳理特点
梅花拳的拳理深受《周易》影响,将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招式之中。拳法分“大架”和“小架”,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基础,动作刚柔并济,攻防兼备。练习时强调“动静互根”,既有静站桩步,也有连续行步,展现出独特的节奏感。通过成拳和拧拳等训练方式,提升实战能力,注重在交手中体验兵法策略。
梅花拳不仅锻炼身体,还注重智慧开发,被称为“通天地”的学问。练习时要求“隐而不发”“凝神忘形”,有助于培养直觉思维和灵感。这种文武双修的理念,使得梅花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现代传承与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梅花拳在平乡县等地得到保护与推广,并走进校园,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在邢台境内,威县、沙河的梅花拳也广为普及。梅花拳的第七代传人主要是河北平乡人徐进德的徒弟、平乡杜科村李九周和李进德的徒弟、平乡南关孟礼公。
梅花拳第八代传人张从富,平乡县八辛庄人。他潜心研究,苦练功力,创出了梅花拳小架,为梅花拳的创新与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梅花拳发展到他这一辈,拳术更加精炼、灵活。他对文场采取了宽松、实用的态度,使文场、武场进一步贯通,梅花拳由此分为“大架”、“小架”两派。大架供奉邹宏义为师祖,小架供奉张从富为师祖。
现在,习练梅花拳的人遍及全国,人数以百万计。已知最高辈份12辈传人尚有不少健在者,而这些高辈份传人大多在邢台市,尤以平乡县后马庄村为多。
通过中国·平乡梅花拳联谊会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爱好者参与,推动了文化的全球传播。以青岛的孙德龙老师为例,他作为太极梅花螳螂拳的非遗传承人,自幼跟随舅舅学习,历经七十年如一日的锤炼与坚持,成为这门艺术的代言人。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在国内获得了认可,甚至在多个国家的武术比赛中斩获佳绩,弟子遍布全球。这正是太极梅花螳螂拳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一环——海外的推广与传承。
梅花拳,这门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武术瑰宝,正以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它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