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大火背后的极端气候真相:高温、干旱与强风的“完美风暴”
洛杉矶大火背后的极端气候真相:高温、干旱与强风的“完美风暴”
2025年1月,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毁灭性大火,这场始于1月7日的山火迅速蔓延,截至1月8日下午6点,已造成至少5人死亡、超过15.2万英亩土地被烧毁,以及约1000栋建筑损毁。这场灾难不仅考验当地的应急能力,也引发了对气候变化和城市管理的深刻反思。
极端气候条件的叠加:高温、干旱与强风的“完美风暴”
这场山火之所以如此猛烈,是因为高温、干旱和大风等极端气候条件的叠加。法新社援引美国独立机构“气候总站”负责科学事务的副总裁克里斯蒂娜·达尔的话报道,山火迅速蔓延一般关联气温偏高、干旱和大风等因素,“目前加州南部地区已具备上述所有条件”,其中“最明显的气候信号是气温”。
根据现有数据,2024年可能会被宣布为美国乃至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气候变化专家帕特里克·冈萨雷斯说,虽然尚不清楚这场山火具体起因,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天气愈加频繁,加州南部各地自1895年以来平均气温上升多达2摄氏度,更容易触发野火。欧洲森林研究所火灾应对专家林登·普朗托也指出,1980年以来,加州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摄氏度,植被干燥的天数翻了一番,山火风险随之升高。
更糟糕的是,极端天气导致2024年加州南部山区植被异常茂盛。英国生态与水文学中心野火专家玛丽亚·露西娅·费雷拉·巴尔博萨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大量降水,加州南部地区植被去年上半年过度生长,到了下半年又遭遇大范围干旱,大量干燥植被推升了火灾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极端降水与极端干旱天气之间的突然转换会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频繁。英国《自然》杂志2023年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今后这种相反天气之间的短期大幅波动将越来越多,且程度会越来越剧烈。
这场山火背后的大风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当地典型的秋冬季节性强风“圣安娜风”因擅长“煽风点火”而素有“魔鬼风”的恶名。它由内陆吹向沿海地区,温暖干燥且风速大,极易助长火势。按英国爱丁堡大学火灾学教授罗里·哈登的话说,在这种风作用下,即使些许余烬,也能发展成燎原之势,令消防员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这场山火还获得另一股反常强风的加持。美国国家气象局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城分支机构专家保罗·施拉特对路透社记者说,这股风从科罗拉多河谷下游一个形状奇怪的风暴系统背后吹过来,穿过山脉后又在背风坡形成“山地波”现象——风势“如同海浪一般”在撞击下增强,从而助长火势。科罗拉多州2021年年底就发生过类似的“山地波”,风速高达每小时180多公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火灾都会很快失控”。
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野火季节的延长与频率的增加
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偶然事件,而是气候变化引发的长期趋势的直接结果。Syracuse大学的专家Jacob Bendix指出,野火不仅仅是偶发事件,而是一个正在加剧的趋势,直接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他指出,著名的圣安娜风在冬季变得更加猛烈,这与持续的干旱和高温有着直接关系。
Tripti Bhattacharya也对此进行了补充,她提到,缺乏降水导致植被和土壤极度干燥,加剧了火灾的蔓延。这种“新现实”迫使南加州的社区必须适应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火灾事件。她的观点强调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准备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临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时。
人为因素的叠加:城市扩张、人口增长与森林管理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火灾的风险。根据美国林务局的数据,大约85%的山火是由人类引起的。虽然大多数都是偶然的,但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不断向自然“进军”,快速城市化加剧了这种情况。
加州人口众多,而人们越来越多地搬到靠近森林的地区,这些地方往往更容易发生火灾。此外,当地的林木管理政策也备受争议。过去每成功扑灭一场火灾,就意味着本该烧毁的植物没有被烧毁,于是在过去100年里,许多地区累积了大量植被。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控制了火灾,但长期来看却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未来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这场大火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暴露了当前灾害应对体系的不足。加州的保险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政府正在推进可持续保险战略,以确保在高风险地区的居民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险保障。然而,这项战略的实施面临着时间上的紧迫性,尤其是当野火肆虐时,许多居民发现自己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无法获得足够的保险支持。
此外,社区在应对气候事件的准备情况也亟待提升。FEMA发布的应急管理规划指南强调了社区参与和资源分配在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他们在灾后恢复和准备中的需求更为迫切。
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野火的频繁发生不仅是自然灾害的表现,更是对我们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系统的深刻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将是我们未来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政策制定、社区参与、科技应用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