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揭秘:三方日记还原真相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揭秘:三方日记还原真相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时任南京守城部队军医的蒋公榖在日记中写道:“一早敌兵又来抢去汽车两辆,使馆的汽车,不论好坏,全部被抢光了。他们弄这么多汽车去,是在装载所抢的东西……”这段文字,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冬天,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城时的混乱与恐怖。
蒋公榖的《陷京三月记》记录了1937年12月1日至1938年3月8日的日军暴行,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证据。而另一位亲历者程瑞芳,则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平民的苦难。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的负责人,她在1937年平安夜写道:“今日很冷,受不住了,脚都冻了,走路都难。四处都冷,在(走)廊睡的人更冷,真可怜……生的、死的、病的差不多每天都有,差不多上万人,此等事难免。”
与中方日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士兵小原孝太郎的记录。他在1937年平安夜写道:“……8时出发到南京码头去领马料……我朝岸壁下张望,在波浪翻滚的浅滩看见了令人震惊的情景。只见无数尸体漂浮在江面上,乍一看,几乎令人以为是河滨边的沙石。可能多达几百、几千人吧……数不胜数的尸体在水面漂浮……”这些冷酷的文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专门收容妇女和儿童的难民所。美籍人士明妮·魏特琳作为难民所的负责人,她的日记是揭露日军性暴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她在平安夜当天写道:“下午4时30分,我去了金陵大学。在这之前,有一批哭哭啼啼的妇女告诉我,她们听说日本人从难民中挑选出一些男子,如果没有人能够证明他们的身份,他们将被杀死。许多妇女面临着可怕的困境:和丈夫待在家里,日本兵来时用刺刀将丈夫逼走,她们遭到强奸;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来躲避,把丈夫留在家里,丈夫又有可能被当做士兵抓走,并被枪杀。”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德籍人士约翰·拉贝的日记,则记录了一个中国渔民被日军击中又用汽油焚烧的情景:“这名男子是扬子江上一个渔民,拥有一只小舢板。他被一名日本兵击中下颚骨,随后浇上汽油焚烧。他上下部肢体被严重烧伤,全身漆黑,于送入教会医院(鼓楼医院)两天后死亡。”
这些珍贵的日记,为我们还原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在影视创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日记串联起整个事件的发展。视觉呈现上,建议使用黑白影像,营造历史感和沉重感。同时,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演员的表演,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发观众共鸣。
最后,让我们以约翰·拉贝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上一个星期我不得不去看过很多尸体,……”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