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涨价”引发家庭负担,专家建议回归文化本意
压岁钱“涨价”引发家庭负担,专家建议回归文化本意
“去年忙活一年,我的年终奖才7200元。春节给压岁钱,就花光了我的年终奖。”这是湖南邵阳31岁赵蕾的无奈心声。她给16个孩子包了压岁钱,每人500元,共计8000元。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压岁钱水涨船高,从过去的几十元涨至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给不少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压岁钱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金额也在悄然攀升。在一些地方,压岁钱甚至成为衡量亲情和友情的标准,原本简单的祝福演变成了一场场“金钱竞赛”。
安徽阜阳市民张程的父母生活在农村,每逢过年,不少老年人都会因为压岁钱而发愁。“我爸今年70多岁,过年的时候除了我们兄弟姐妹带着孩子去给他拜年,还有他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也会带着孩子去。一个孩子至少得100元压岁钱,10多个小孩差不多就要2000元,如果平时没有收入的话,确实压力很大。”
在江苏宿迁农村,按照当地风俗,老人惯常给小孩的压岁钱为一两百元,且多年不变,但这一惯例在近几年时常遭遇“城市标准”的冲击。“有城里孩子回村里过年,收到红包后抱怨太少,老人听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人已搬到城里住,回老家过年时给小辈的红包动辄五六百元,收红包的一方回礼时也得五六百元甚至更高,‘标准’慢慢就上来了。”程成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何慧丽指出,畸形的攀比现象,造成压岁钱和收入不均衡,给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也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金钱观、价值观,需要进行治理。压岁钱的寓意是好的,表示对孩子的祝福,只要达到这个功能就行了。长辈爱孩子,钱越给越多,相互攀比,这违背了压岁钱的寓意,甚至可能引发矛盾。
面对压岁钱上涨带来的问题,专家建议,应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压岁钱观念,杜绝攀比现象,让压岁钱回归其本来的意义。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压岁钱的本意是表达对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种祝愿和期待,初衷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压岁钱水涨船高,甚至给一些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也有一部分人互相攀比,使得压岁钱的寓意“变了味”,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和检讨。
压岁钱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亲情的深浅。在这个传统习俗中,真正重要的是那份祝福与关爱。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压岁钱回归其文化本意,成为传递温暖与祝福的载体,而不是变成压在人们心头的“年终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