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与糖尿病:一场双向奔赴的健康隐患
牙周病与糖尿病:一场双向奔赴的健康隐患
牙周病与糖尿病,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疾病,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病不仅会影响口腔健康,还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形成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
牙周病增加糖尿病风险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起。据统计,我国50%以上的成年人存在4mm以上的牙周袋,35-44岁年龄组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87.4%,成年人群中牙周健康率不足10%。而这些看似普通的口腔问题,却可能为糖尿病埋下隐患。
研究显示,牙周病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牙周健康者的4倍,重度牙周炎更是使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53%。在非糖尿病人群中,与牙周健康者相比,牙周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升高,提示牙周炎可能与糖尿病风险升高有关。
牙周病影响血糖控制和并发症
牙周病不仅增加糖尿病风险,还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多项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较牙周健康者差。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提前出现,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心血管疾病等。
研究显示,伴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的糖尿病患者。而且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与其发生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蛋白尿、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牙周病影响糖代谢的机制
牙周病影响糖代谢的机制主要包括牙周袋-血液循环途径和口腔-肠道途径。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组分通过破溃的牙周袋内壁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系统性炎症,从而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血糖控制。另外,牙周炎相关的口腔菌群可能随着唾液进入肠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屏障破坏,加重系统性炎症,从而干扰糖代谢。
糖尿病加重牙周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唾液中糖分含量增加,为口腔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绝佳环境,容易引发各种口腔疾病,如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变、龋齿、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腭部炎症等。
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变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从而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
- 血糖水平升高使得体内出现大量糖化终末产物,致使牙周组织呈炎症状态,释放出炎性因子,激活了破骨细胞,最终加重牙周组织的病变程度;
- 牙周炎属于感染性疾病,跟口腔中的微生物状况息息相关,而血糖升高给口腔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进而诱发牙周炎。因此,血糖控制得越差的人,患牙周病的风险也就越高。
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牙周病与糖尿病的双向关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牙周问题,应该尽早进行规范治疗,清理口腔菌斑。当牙周组织的感染情况得到缓解后,能削弱局部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口腔科医生在接诊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时,一般会开具血糖检查。因为接下来的操作,包括牙周治疗、根管治疗、拔除烂牙根等都需要合适的血糖水平来保驾护航。即便是要进行义齿、种植牙等牙齿修复治疗,前提也是控制好血糖,做好牙周基础治疗,否则不健康的牙周就像贫瘠的土壤,很难支撑义齿或种植牙正常工作。
临床上,医生一般会根据血糖控制状况来为患者制定牙周治疗计划。血糖控制理想的患者,即空腹血糖为4.4-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可以进行常规牙周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即空腹血糖为6.1-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5%-7.5%,尽量采用非手术治疗,要按医嘱服用降糖药并合理进食。血糖控制差甚至存在并发症或使用大剂量胰岛素的患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也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治疗后感染和伤口不愈合状况的发生,但不建议进行牙周手术。血糖控制极差的患者,即空腹血糖大于11.4mmol/L,因治疗后感染几率增大,只能进行对症处理,包括脓肿切开引流、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局部用药等,待血糖控制较为稳定后再考虑牙周常规治疗。
结语
牙周病与糖尿病的关联提醒我们,关注口腔健康就是关注全身健康。糖尿病患者要特别重视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守护口腔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