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43年东线战场:德军装甲部队的兴衰史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06: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43年东线战场:德军装甲部队的兴衰史

1943年,东线战场见证了德军装甲部队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德军经历了从主动进攻到被动防守的重大转变。特别是在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术、装备和编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党卫军和空军的介入带来了新的挑战,但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德军装甲力量的削弱。

01

战术的转变:从机动作战到被动防守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入,东线战场成为了决定德国命运的关键所在。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德军从最初的主动进攻逐渐转变为被动防守。自1943年至1945年,德军的装甲作战在其战术、装备、编制结构以及作战理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战争早期,德军依靠部队快速的机动性和各军、兵种的协同扫荡了整个欧洲,并在东线重创了苏联红军。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德军逐渐放弃了曾经赖以制胜的机动作战方式和理论,这里面既有对战场形势的适应性调整,但更多的是日渐衰落的无奈。

02

哈尔科夫战役:德军装甲部队的最后辉煌

1943年2月,苏军发起了“星辰”行动,对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遭遇惨败的德军予以反击。在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向南线红军各部下达了新的任务,即继续进攻德军B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从而动摇南线德军,继而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顿涅茨克煤盆地、库班和塔曼半岛。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计划,布良斯克方面军一部兵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将实施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的任务,其中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40集团军、第38集团军、第69集团军和第3坦克集团军作为主力部队直接进攻哈尔科夫,而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的第13集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0集团军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的右翼,并分别向小阿尔汉格尔斯克和库尔斯克进攻。

在经过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之后,沃罗涅日方面军向前推进了100—260公里,为继续向哈尔科夫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此时,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意识到红军的巨大攻势已经威胁到A集团军群经亚速海沿岸后撤的陆上通道,甚至会切断德军南线各部之间的联系。

2月2日,第3坦克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18步兵军根据计划展开进攻。3日,第40集团军和第60集团军同时转入进攻。8日,位于进攻右翼的第60集团军解放了库尔斯克。9日,第40集团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并从北面向哈尔科夫进攻,而第69集团军在收复了位于哈尔科夫东面的沃尔昌斯克及东南面的丘古耶夫,并接近北顿涅茨克一带,第3坦克集团军在近卫第6骑兵军的配合下继续向哈尔科夫进攻。15日,红军开始攻打哈尔科夫。在红军多面围攻的情况下,德军党卫军第2装甲军冒着违抗希特勒命令的风险,从哈尔科夫撤出。

2月下旬,由于西南方面军右翼部队进攻受阻,在德军反击之下,撤退至北顿涅茨河东岸。鉴于沃罗涅日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出现了间隙,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菲·伊·戈利科夫于3月1日决定停止全线进攻,仅第60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继续执行进攻任务。次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他的决定。

此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在219公里宽的战线上,部署有16个步兵和骑兵师、1个坦克军、8个坦克旅、2个坦克团和27个炮兵团。由于长时间执行进攻作战,方面军前线部队已经与后方补给基地脱节,各单位缺员严重,技术装备、弹药和燃料也严重不足。

在德军失去哈尔科夫后,南方集团军群(由顿河集团军群改编而成)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决定在顿巴斯发动反攻,并在2月底至3月初重新集结了第4装甲集团军,将其派往肯夫战役集群的正面,从而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集中了10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5个装甲师,共560—580辆坦克、500—550架作战飞机的庞大兵力。

3月4日,德军装甲兵团首先对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3坦克集团军正面发起进攻,迫使第3坦克集团军转入守势。6日,德军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骷髅装甲师在肯夫战役集群及炮兵、航空兵的配合下,对相对薄弱的第69集团军与第3坦克集团军结合部展开进攻。在进攻当天,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就在第69集团军左翼楔入15公里,红军第161、180、160步兵师和第37步兵旅的阵地遭攻破,第3坦克集团军在德军包围威胁下被迫后撤。

3月7日,德军已经楔入红军防线纵深达40公里处,并且突破口还在不断扩大,将红军的两个集团军挤压到东北和东南两个不同的方向,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正面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8日上午,沃罗涅日方面军组织兵力对突破口的德军实施反击,但由于准备仓促且不具备兵力优势,反击部队遭受了巨大损失,而德军借此机会继续向哈尔科夫以北迂回,不断逼近杰尔加奇。与此同时,德军主力部队从西南面的瓦尔基—新沃多拉加一线展开进攻。8日晚,德军攻占了瓦尔基。

3月10日上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对近卫第6骑兵军的阵地发动进攻,切断了哈尔科夫通往别尔哥罗德的公路,并于傍晚抵近哈尔科夫东北郊。11日,德军先遣部队攻入市中心。12日晚,德军党卫队第2装甲师攻破了第303步兵师的防线,占领了哈尔科夫车站。

3月15日,赶来支援的近卫第3坦克军进入第40集团军阵地,在付出极大的损失后,才勉强抵挡住德军装甲兵团的进一步进攻。当晚,方面军司令部接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命令,准许其撤出哈尔科夫并向北顿涅茨克左岸撤退,截至17日,第3坦克集团军共有1万多人突围成功。

3月18日,德军党卫队第2装甲军继续向北进攻,占领了别尔哥罗德。与此同时,第69集团军因德军的夹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20日,赶来支援的近卫第52步兵师阻挡了德军向奥博扬的继续进攻。此后,德军转入防御,战线趋于平稳。

03

党卫军和空军的介入:装甲力量的分散与削弱

在1943年,德军装甲部队经历了重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装甲力量的分散和削弱。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党卫军和空军对装甲部队的介入。

1942年至1943年冬季,希姆莱成功游说,使得党卫军的几个摩托化师获得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每个师都接收了一个装甲团,下辖两个齐装满员的营。相比之下,当时一半的国防军装甲师甚至不足一个营的装甲兵力。党卫军的装甲掷弹兵师在编制和实力上已经相当于标准的装甲师。

党卫军部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表现出色,但其成员往往因政治狂热和对希特勒的无限忠诚而采取过于冒险的战术,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在1943年2月的“星辰”行动中,刚抵达前线的党卫军“帝国”师在一次反击作战中,因缺乏侦察而直接冲入苏军反坦克阵地,当场损失13辆坦克。在7月的米乌斯河战役中,“骷髅”师将10辆“虎”式坦克置于最前线,结果7辆坦克因误入雷区而被炸断履带,随后遭到苏军反坦克炮的猛烈攻击。

与此同时,戈林的空军也介入地面作战,组建了自己的装甲掷弹兵师。这些部队不仅优先获得最新式坦克,还从陆军调走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装甲部队人员。空军的装甲部队缺乏地面作战经验,导致在战场上犯下许多错误,进一步削弱了国防军的实力。

04

装备发展:优势与局限

在装备方面,德军的坦克在性能上仍保持优势,但数量上逐渐处于劣势。德军主要装备三号M型、四号F型和G型坦克,以及少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这些坦克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优于苏军的T-34和KV系列坦克。然而,苏军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每月能够制造超过1000辆T-34坦克,通过数量优势弥补了性能上的不足。

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爆发,这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德军投入2700多辆坦克,企图通过此次进攻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然而,苏军在库尔斯克建立了三道防御线,并在情报战中占据主动。尽管德军在初期取得一定优势,但苏军凭借数量优势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顶住了德军的进攻。

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迫使希特勒将库尔斯克战场上的精锐装甲部队调往意大利,这使得德军在东线的攻势受阻。最终,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损失惨重,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成为东线战场的关键转折点,苏军从此转入进攻态势。

05

结语:从辉煌到没落

1943年是德军装甲部队命运的转折点。从哈尔科夫战役的最后辉煌到库尔斯克战役的惨重损失,德军装甲部队经历了从主动进攻到被动防守的根本转变。党卫军和空军的介入虽然在短期内增强了某些部队的实力,但长期来看却削弱了国防军的整体战斗力。装备上的优势也无法弥补数量上的劣势,最终导致德军在东线战场的节节败退。这一年的战局变化,不仅决定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走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1943年东线战场:德军装甲部队的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