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九大环节详解:教师实施指南
跨学科学习九大环节详解:教师实施指南
跨学科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但如何有效实施跨学科学习却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将从主题来源、核心概念提取、核心问题确定、实践活动设计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跨学科学习的“九道坎”
主题从哪里来?
跨学科的主题一般来源于三大类:
第一类是不同学科的关联内容。例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老师们发现六年级各学科的教材都有大量“低碳生活”的内容,于是他们整合了劳动、艺术、语文、道德与法治(简称“道法”)和英语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了“低碳生活我能行”的主题。教师们联合备课,用了3个课时完成课堂教学,余下的课时则用于实地调研和动手设计,如调查家庭生活垃圾造成的碳排放量,设计校园雨水收集装置等。
第二类是生活情境的真实问题。通过观察生活,可以发现各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
第三类是基于周边社区的特有资源。例如,学校周边的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生态建设相关资源等,都可以作为跨学科学习的素材。北京市曾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其初衷就是要打破校园围墙,实现开放式办学。
主题如何被提出?
主题的提出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对主题做了一些推荐,教师需要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情境、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转化和活化。
徐军老师是比较早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之一。通过访谈,她总结了指导学生形成选题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安徽泾县研学时,发现当地的红星造纸厂能够体验古法造纸和现代工艺造纸。班里有两个学生的家长分别从事文物收藏和书法研究,他们注意到宣纸的工艺差别很大,价格也相差悬殊。于是,学生提出了研究古法宣纸和现代工艺宣纸的差别这一课题。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中国知网上核实了该主题的独创性,最终确定了“宣纸的古法制作和现代工艺的比较研究”这一主题,整个过程历时4个课时。
如何提取核心概念?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概念,跨学科实践活动更需要提取核心概念,以把握主题的灵魂。例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道法”教研员刘海静老师在设计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一家亲》的主题时,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可以作为核心概念。她通过对比分析地理和历史课标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核心概念的适用性。
在具体实施中,刘海静老师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若干引导性问题,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曾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从历史和地理的视角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并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活动。
如何确定核心问题?
核心概念不能直接呈现给学生,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核心问题。例如,在“青浦'稻’路”主题中,教师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确定了核心问题,但最初选择的美丽乡村情境未能体现核心概念的应用,因此需要重新调整。
如何表述素养目标?
罗伯茨、克洛夫在《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中提出的ABCDs模式可以作为表述跨学科主题目标的参考:
- A(audience):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 B(behavior):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描述预期结果
- C(condition):明确活动的具体情境
- D(degree of expecting performance):预期的产出水平
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目标具有生成性,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如何设计实践活动?
跨学科实践活动常用的方式包括文献学习、观察记录、实验探究、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参观考察、设计制作、志愿服务等。例如,曹冰冰老师设计的《小小历史漫画家》活动,将历史学习与漫画创作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宗厉老师设计的《酸雨探秘》活动,则通过实验探究和实地调查,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及其影响。
如何评估实践效果?
评价跨学科学习的效果,应基于主题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素养发展。评价过程应贯穿整个活动,记录学生在方案制定、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进步。
跨学科教学难在哪儿?
跨学科学习面临四大挑战:
- 知识基础储备难:需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 教学方式转变难:需要从传统讲授转向实践导向
- 角色转变难:教师需要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者和指导者
- 跨学科合作难: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新的合作机制
跨学科的好老师如何练成?
跨学科教学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前景广阔的道路。跨学科好老师需要具备以下特质:
- 成为学习者和陪跑员:保持学习热情,与学生共同成长
- 接纳学科实践活动:不必过分追求跨学科,学科内的实践活动同样重要
- 聚焦生活本身:思考跨学科学习如何映照和帮助学生的生活
- 勇于自我挑战:跨学科领域虽然小众,但充满机遇
跨学科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