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丧尸病毒不是真的,别信!
辟谣:丧尸病毒不是真的,别信!
近日,关于“丧尸病毒”的谣言再次在网上流传,声称这是一种高传染性病毒,感染者会变成攻击人类的丧尸。然而,这完全是一种虚构的设定,仅存在于电影、电视剧和小说等虚构作品中。现实中并无此类病毒,所有描述均为虚构。
科学解释:为什么不存在“丧尸病毒”?
“丧尸基因”只是形象比喻
近期,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人脑中存在一类被称为“丧尸基因”的现象。研究显示,在人死后,大脑中的某些基因会大量活化,特别是神经胶质细胞中的基因会在死后12小时达到活动高峰。这些基因的活化与细胞保护、修复和免疫反应有关。
然而,这种“丧尸基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丧尸,而是科学家对死后大脑基因活动的一种形象比喻。研究负责人勒布教授表示,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大脑在死后还能继续思考或活动,而是说明大脑在死亡后仍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过程在进行。
丧尸片病毒与现实病毒的本质区别
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中,丧尸片一直是颇受欢迎的一个类型。从早期的《活死人之夜》到后来火爆全球的《行尸走肉》系列等,这些作品无不以令人毛骨悚然的丧尸形象以及引发丧尸潮的神秘病毒为核心元素,吸引着无数观众沉浸于那末日般的惊悚世界。然而,当我们从电影院的黑暗中走出来,不禁会思考,影片中那些能让人类变成丧尸的病毒,到底是具有一定现实依据的真实存在,还是仅仅是为了营造恐怖氛围的电影艺术成分呢?
从现实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存在能够像丧尸片中那样把人变成行尸走肉的病毒。丧尸片里的病毒往往具有极其夸张的效果,被感染的个体迅速失去理智,呈现出对活人的疯狂攻击欲望,且身体机能在“死亡”后还能以一种违背常理的方式维持运作,比如继续行走、撕咬等。在现实世界的生物学领域,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毒,但它们的致病机理和表现与丧尸片中的大相径庭。
例如,狂犬病病毒算是与丧尸片病毒有那么一丝“形似”的存在。狂犬病患者在发病后期会出现怕水、怕光、狂躁不安等症状,可能会有攻击他人的冲动。但即便如此,狂犬病患者也绝不是像丧尸那样完全丧失自我意识且身体发生诡异的“不死”转变。而且,狂犬病是可以通过疫苗等手段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其发展进程和最终结果都是在现代医学认知范围内的,远没有丧尸病毒那般荒诞和超自然。
再如,一些能够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的病毒,如某些脑炎病毒,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错乱、行为异常等情况,但同样,这和丧尸片中那种让整个人变成只知攻击、毫无情感与理智的行尸走肉有着本质区别。这些真实病毒主要是对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而不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违背基本生物学规律的“丧尸状态”。
谣言传播:原因与危害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传闻。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
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一些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自控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谣言,可能会对社会、对未来产生消极情绪,从而玩物丧志,放弃精神追求和事业进取。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具有夸大事件严重性、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特点,如何辨别您所看到的事件是否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判断:
文章发布的权威性。注意观察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判断其是否由权威媒体或机构发布,避免被作者主观臆测带偏。
内容观点的客观性。阅读时应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极端言论、文不对题等表达方式。
浏览页面的健康性。部分平台为吸引关注,将色情、浮夸等类型的图片设置为封面,或页面含有大量广告、网络小说链接等不健康内容。
结语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这类谣言,保持科学态度,关注现实中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同时,提醒大家不要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