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体系与“数字民情”:基层治理的智慧双翼
“141”体系与“数字民情”:基层治理的智慧双翼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化手段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其中,重庆市长寿区的“141”基层智治体系和浙江嵊州的“数字民情”平台尤为引人注目。这两个案例不仅展示了信息化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重庆长寿区:“141”体系重塑基层治理新格局
长寿区的“141”基层智治体系,是该区在面对基层治理复杂化、队伍不足等挑战时,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141”架构:即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板块,以及村(社区)网格。
数字化思维引领治理变革
长寿区通过每月开展“数字大讲堂”,邀请高校教授和行业专家授课,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数字化思维能力。同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沿海地区学习数字化治理经验,推动全区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
精细化服务打造专业队伍
长寿区通过多渠道选拔网格员,目前已有274名社区干部、108名整合力量和439名新招聘人员加入网格员队伍。同时,实施网格队伍能力素质提升行动,通过理论讲解、实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网格员的服务能力。
体系化管理提升治理效能
长寿区建立了重大事项请示报告、24小时值班值守等长效机制,完善了“一五一十”快速反应机制。通过“三色”分流处置机制,明确不同层级的职责范围,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智能平台赋能治理现代化
长寿区指导19个镇街全覆盖建设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将核心业务上平台子跑道,实现年度目标、重点工作任务、网格待办事件等分跑道归集、分类别办理。通过智能平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实现了对风险管理和事件处置的全流程监督。
浙江嵊州:“数字民情”平台赋能基层治理智能化
嵊州的“数字民情”平台,是在传统“民情日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治理新模式。自1998年“民情日记”活动开展以来,嵊州不断创新升级,最终形成了以“民情大脑”为核心的智能化治理体系。
“民情大脑”:智能化治理的核心
“民情大脑”整合了政法委、公安、民政等24个部门的数据,与多个平台实现联动,汇聚了39万余条民情数据。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系统能够生成“民情报告”,直观展示问题分布情况,实现任务派发、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
“民情事件”模块:实现六个一功能
“民情事件”模块实现了民情一码归集、需求一屏展示、落实一屏掌控、聚焦一屏感知等功能。驻村指导员通过“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可以像发朋友圈一样记录群众诉求,这些信息会被实时收集至数据库,相关部门会迅速响应处理。
“民情档案”:72万份电子档案的智慧结晶
“民情大脑”建立了72.1万余份数字民情档案,涵盖个人基本情况、网格信息、“一老一小”、育龄妇女、低保低边等数据。这些档案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实现了民情信息的全量归集和高效联办。
实战案例:香榧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榧农“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嵊州通过“数字民情”平台收集到这一问题后,迅速采取行动。政府、企业、农户多方联动,通过举办“香榧开摘节”、开发香榧深加工产品、引进精油公司等方式,成功将香榧打造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果”。
信息化手段: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双翼
重庆长寿区的“141”体系和浙江嵊州的“数字民情”平台,虽然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信息化手段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两者共同展示了智能技术在提升治理效率、增强服务精准度方面的巨大潜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信息化手段必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