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告别体罚:如何建立有温度的教育惩戒机制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02: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告别体罚:如何建立有温度的教育惩戒机制

“体罚”,是教育总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最近,网络上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舆情不断,学校里也偶尔会有这样的家长投诉。

“体罚”,不难理解,是指向身体伤害的一种惩罚。因此,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义务教育法》,还是《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体罚都是明令禁止的不当行为。

但事实是,学校教育中的“体罚”现象,一直未绝迹,有时还较普遍。一方面,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不打不成器”的传统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还存在,他们在与教师交接教育责任时,会习惯性地告诉老师“孩子交给你了,不成器尽管打”,以宣示家长对老师的支持态度。另一方面,“体罚”是教育行为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看似“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孩子产生“畏惧感”,所以,总有老师习以为常。

进入新时代,“体罚”注定是被“淘汰”的教育方式。即使是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常见;有很多家庭,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从来不曾用过“体罚”教育。还记得约摸20年前,在做初中班主任时,还是体罚“盛行”的时代,面对一群严重违规的男女生,为了处罚公平,女生也免不了挨打。结果一女生的父亲指责道,“我的女儿长这么大,连我都没有打过,你怎么能打?”这给当时的班主任上了深刻的一节“课”,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从此,不再对女生有体罚教育。当下,在经历“独生子女时代”后,以孩子为中心的宽容、民主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流氛围,“孩子为王”的溺爱型家庭也更是普遍,“体罚”已为众多家长和家庭无论是情感心理还是教育上都不认同和接受。

体罚带来的后果

打开手机,看看网上不断曝之以媒体的新闻事件,体罚学生的“教训”何其深刻!其“后果”,不是作为学校和教师被家长指责和组织问责,而是身陷社会舆论的“漩涡”中的“揪心”和“尊严”损伤;更严重的“恶果”,是可能带来的被居心不良的人群和势力对教育、学校和教师的扩大“污名化”和恶意中伤。真到了那个时候,人们不再关注的是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而是要借机把所有的不满与抱怨情绪都一起“撒”向一个人,一群人。

如何正确看待惩戒

“惩戒”也是教育的必要手段,没有惩戒的教育,一定不是完整的教育。

惩戒与体罚,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以教育为目的和对惩戒方式的“度”的把握。最重要的底线是,不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像“打人不打脸”“伤人不伤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些古训,更要成为教育要遵循的底线,敬畏之,力戒之。

建立合理的惩戒机制

消除体罚陋习,联合建立惩戒机制。革故鼎新,协同育人,这是教育大势。教育部出台的《惩戒条例》(试行)只是一个指导意见,大而化之,几乎没有实操性。最好的路径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依靠班级家委会的智慧,与家长共同约定“班级惩戒公约”。好的惩戒教育,在师生约定下实施,会口服心服;在家长支持配合下完成,才可以赢得理解共鸣。

恰到好处的惩戒

还记得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这样的美好场景:“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最美好的惩戒就应该是这种模样,“教鞭”高高扬起,轻轻落下。这样的教育,有高度,也有温度。

教育的智慧

常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鲜活的个体,用一把“尺子”和一把“钥匙”,肯定不能实现很好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教育从来都不简单。尤其是当一些孩子的“原生家庭”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复杂环境的影响,教育也常会出现“乏力无助”的局面,更需要凝聚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强大合力和非常之举。

当然,正因为教育的不简单,尤其教育的“场景”千变万化,教育的“度”并非人人、时时都能把握。尤其是,正所谓“见多识广”,育人的智慧需要时间和经历来沉淀和积累,对于很多年轻教师而言,他们存在这样的“经验型智慧”。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无心之过”和“因爱之失”,跟家庭教育一样,也不可避免。当教育出了问题,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包容与理解。

把师生的距离拉“近”一点,把育人的困难看“小”一点,把失范的风险想“大”一点,教育的幸福感才能永远地“多”一点。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