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数字中医脑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数字中医脑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在人工智能医疗研究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近日,由该院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数字中医大模型示范应用项目,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应用案例。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了东方医院在数字化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
数字中医脑: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数字中医脑是东方医院在中医数字化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该项目基于智谱华章的GLM-130B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中医知识的智能化应用。数字中医脑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中医知识图谱,涵盖了数千年来的中医经典文献、名医经验以及临床诊疗数据。这一知识图谱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体系,还融合了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AI大模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数字中医脑的主要功能包括智能问答、辅助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字中医脑能够理解患者的症状描述,结合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信息,提供精准的诊疗建议。此外,系统还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生成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并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医诊疗的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人为误差,提升了治疗效果。
胡凯文教授团队:引领中医数字化创新
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商洪才在科研座谈会上表示,医院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中医”的融合发展。作为项目负责人,胡凯文教授带领团队在数字中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高危肺结节的智能诊疗方面,团队开发了基于多模态知识图谱的数字中医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整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以及中医四诊信息,实现对高危肺结节的精准识别和风险评估。
胡凯文教授介绍,该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医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相结合。通过多模态知识图谱,系统能够捕捉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疗建议。此外,平台还支持中医客观化四诊设备的接入,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AI大模型在中医诊疗中的实际应用
数字中医脑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据统计,该系统在辅助诊断方面的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显著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数字中医脑的应用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中医诊疗服务。
除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数字中医脑还在中医教育和科研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系统能够模拟名老中医的诊疗思维,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提升临床技能。同时,通过分析海量的临床数据,数字中医脑还能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展望未来:数字化中医的广阔前景
数字中医脑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医诊疗正迈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新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数字中医脑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健康管理方面,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养生建议;在药物研发领域,AI大模型能够加速新药的筛选和优化过程,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书记王映辉表示,医院将继续深化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数字中医脑技术的持续创新。同时,医院还将积极推广这一成果,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智能化中医诊疗服务。随着数字中医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中医将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