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交大:从万吨轮到量子材料,科技创新百年传承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2: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交大:从万吨轮到量子材料,科技创新百年传承

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创办于1896年的高等学府,不仅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更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佼佼者。从第一艘万吨轮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海交通大学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1

百年传承:科技创新的初心与使命

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之路,可以追溯到其创立之初。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时,就确立了“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目标。这一理念,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交通大学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解放前夕,学校更是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专业设置,支持兄弟院校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创造“第一”:交大人的科技报国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创造了诸多“第一”,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第一艘万吨轮:1978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研究所设计的“东风号”万吨轮成功下水,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迈入新阶段。

  • 第一艘核潜艇:学校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 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上海交通大学参与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 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196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开创了中国心脏手术的先河。

  • 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197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手术,为器官移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交通大学翻译馆,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03

创新驱动:新时代的科技强国梦

进入新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校通过建设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原始创新探索的“自由区”和产学研用开放合作的“融合区”,构建了有组织科研模式。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立体式资助体系,优化管理评价体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新模式。

04

最新突破:站在科技前沿的交大人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科技奖,仅20余年来就获得了99项国家科技奖和593项上海市奖。

在最新揭晓的上海交通大学“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中,一批前沿科技项目脱颖而出。例如,“哪吒”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卫星编队解析设计技术、极化高熵高分子研究、冬奥六足机器人、二氧化碳水热还原技术、肝癌靶向药物治疗新策略、量子材料研究、超导体实验、陶铝航空材料和高压储能装备等项目,展示了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实力。

其中,古宏晨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编码液相芯片多指标检测技术,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液相芯片的国产化。该技术可实现对单管样本中高达数十种靶标物的联合分析,显著提升检测效率。项目已取得多项荣誉和认证,推广至多个地区,创造了3000万元的经济产值。

左小磊团队研发的框架核酸动态变构分子机器,提出了一种基于四面体框架核酸的机械形变诱发荧光变色新原理,成功研制出环境响应性分子机器。该研究为化学、纳米技术、生物医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学府,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历史到现实,从传统到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