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陕西段:智慧监管升级,金丝猴增至1973只
秦岭陕西段:智慧监管升级,金丝猴增至1973只
2023年,秦岭陕西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秦岭生态保护进入“大保护”新阶段,打开了“大山脉”治理的新格局,也在持续探索绿色经济“大发展”的新路径。最新出版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2023年年度报告》提出这一观点。
“智慧秦岭3.0”:数字化监管助力生态保护
西安市持续完善秦岭常态治理机制、数字监管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三大机制”,确保秦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数字秦岭走向更高质量的动态互通,走向“智慧秦岭3.0”时代,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防护网。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珍稀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北坡,总面积约6.9万公顷,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动物种类丰富,其中川金丝猴24群约1973只,是我国川金丝猴分布的最北限,也是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不断精细管理措施,加强保护力度,金丝猴数量明显增加,监测群川金丝猴个体数量由最初的80余只壮大到如今的230余只。辖区内川金丝猴数量由最初的1200多只增长到如今的1973只,同时,大熊猫、羚牛、金钱豹、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数量及分布也有了明显增长。
司法保护与跨区域协作:构建生态保护新格局
第二届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召开。会议围绕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司法守护秦岭的举措。
一年来,秦岭沿线七省(市)法院全面落实框架协议内容,持续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切实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和促进民生福祉,为秦岭绿水青山更加美丽做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质保持优良
秦岭区域5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以上,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强化执法监管,上线省级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汇聚省级行业部门相关视频监控7691路,形成“空天地网”一体、信息化网格化相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综合监管体系。
绿色发展成果丰硕:多个县区获国家级荣誉
加快绿色发展,秦岭区域12个县(区)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7个县(区)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专家点评指出,2023年,是人不负秦岭青山的一年,也是秦岭青山不负人的一年。背靠秦岭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秦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秦岭绿色发展进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关键期。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也在不断融入全球生态保护大格局,惠及全球生态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