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从反对到追随,孙中山如何赢得这位湖南政要
谭延闿:从反对到追随,孙中山如何赢得这位湖南政要
革命历史大戏《问苍茫》所反映的大革命时期,蕴藏丰富的历史内容。
众所周知,谭延闿是大革命时期国民政府的关键人物。谭出身于官宦之家,在清末中过会元,点过翰林;在辛亥革命前曾任湖南谘议局议长,是湖南著名的立宪派首领;辛亥革命后三次督湘,1920年代初又是“湘省自治”的首倡者。
1920年底,谭被赵恒惕赶出湖南,到上海闲居之后,**对孙中山及三民主义认识发生重大变化,毅然追随孙中山,加入广州革命政府,并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终北伐时期代理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国民政府的“一号人物”。本文与您一同回顾谭延闿加入广州革命政府的这段历史。
谭延闿43岁像
谭延闿早期对孙中山的认识是肤浅的
辛亥革命以前,谭延闿对孙中山的认识是肤浅的。1912年,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同盟会由宋教仁出面,联合其他几个政党改组为国民党。由于宋是湖南人,盛情之下,谭延闿也在此时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湖南支部长,但显是形势使然。那时的谭延闿,“以为孙是只会讲外国话而没有读多少中国书的一个革命党人。所以也就开口闭口跟着一些骂孙中山为只会说大话、放大炮的一个人,亦呼孙中山为孙大炮”。
与此同时,孙中山对谭延闿的才干一直是看重的。孙中山曾在给胡汉民的信中说:“吾党缺乏政治人才,今后必须多联系国内知名人士以为我助,如北孙南谭,均一时人望。”这里所说的谭,就是指谭延闿。
1917年,孙中山南下广州组织护法运动之后,曾多次把谭延闿作为争取对象,包括:1917年6月就曾致电包括谭延闿在内的西南六省督军、省长,号召共举护法旗帜,并派人联络;谭延闿被段祺瑞赶走退居上海后,孙中山又于1918年2月托人问候并致信,希望谭继续赞助护法,共同对抗北洋政府;谭延闿在旧桂系支持下,第三次督湘后,孙中山在1920年4月、5月,曾两次写信致意,并安排人员到到湖南做谭的争取工作。
上海闲居,与孙中山交往中彼此了解
1920年底,谭延闿被湖南军阀赵恒惕赶出湖南,到上海闲居。当时,国民党人杨庶堪也住在上海,与谭延闿常有往来。他向谭延闿介绍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和伟大人格,劝谭诚心助孙。
此时在广东主持第二阶段护法运动的孙中山,也派同是湖南人的大本营参军张国元由广东赴沪,专做联络谭延闿的工作,使得谭延闿有机会与孙中山“信使书札往还,讨论国是”,受孙中山的教诲颇多。通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和接触,孙中山对谭延闿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更加认为谭延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
1922年6月6日,陈炯明部下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上了永丰舰,在坚持了55天之后,被迫在8月离粤赴沪。谭延闿亲往码头迎接,随后连续数周前往孙中山住所晤谈,两人相处“几无虚日”。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加以摘要阐述,谭延闿听后大为倾服,深感孙中山的博大精深远非自己所能企及,认为“革命领袖,非孙公莫属”。此阶段交往,谭延闿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政治上日益倾向孙中山,服膺三民主义。
之前在湖南护法期间,谭延闿与时任湘军总司令的程潜之间存在矛盾。此时同在上海,孙中山又邀程潜共同拜访谭延闿,居间调和两人的矛盾,让谭延闿十分感激,感叹“不但救国要跟孙先生,即做人亦非以孙先生为师表不可”。
不久,谭延闿在孙中山的住所重新宣誓加入中国国民党。
谭延闿
毅然南下,加入广州革命政府
1923年1月,以滇桂军为主力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陈炯明收复广州,电请孙中山回粤主持大局。谭延闿立即将上海唐山路的住宅卖掉,并利用人脉托请亲朋帮助筹资5万银洋,捐充党费,以示追随孙中山的诚意。孙中山深为嘉许。
孙中山于2月21日回到广州后,复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重建大元帅大本营。鉴于自己在以往革命斗争中“任用非人”,以致出现“变生肘腋”的错误,孙中山宣布整理内政,改革吏治。随即,孙中山电召谭延闿来广州,任命谭延闿为大本营内政部部长。不久,建设部长邓泽如调任两广盐运使后,谭延闿改任建设部长。
当时,广州革命政府面临的军事形势仍十分严峻。4月,先是反复无常的桂军军阀沈鸿英勾结直系吴佩孚,公然在广州发动叛乱;5月开始,陈炯明叛军在东江再度卷土重来,威胁广州。孙中山处理日常政务之外,还需频繁前往东江、北江前线指挥作战。谭延闿除周密筹划大本营内政部和建设部有关人事安排、军政各机关及广大士兵的给养供求、广州城市建设等各项事务外,常追随孙中山奔赴前线,甚至拿起武器充当“贴身护卫”。孙中山对谭延闿愈加信任。
从“谭赵战争”到“广州之围”
此时,湖南军阀赵恒惕“附北抗南”,依附直系吴佩孚,对抗广州革命政府。在此背景下,谭延闿受命派人联络湖南旧部,谋划驱逐赵恒惕。
1923年8月7日谭延闿进入衡阳,宣布就任孙中山委任的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职务,“谭赵战争”爆发。谭所部湘军将湖南军阀赵恒惕打的节节败退,9月1日偷袭占领长沙,后双方军队南自衡山北迄湘阴,夹湘江两岸对峙。三个多月的“谭赵战争”中,孙中山亲自部署战略方略,指示作战机宜;谭延闿自始至终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唯孙中山马首是瞻。
10月中旬,赵恒惕在得到直军后援和军火接济后,大举进攻谭军。谭延闿部湘军战线过长,兵力单薄,被迫逐步向南退却。
此时,广州革命政府在东江遭遇重大挫折,陈炯明叛军兵分四路进逼广州,并在11月初形成“广州之围”。危机之下,孙中山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回援广州,保卫革命大本营。
谭延闿收到急电,毫不犹豫率领所部2万多湘军回援广东,及时加入追击,使广州转危为安。陈军此后再次退据东江,再也无力威胁广州。
谭部湘军此后以主力入驻韶关,在韶关、南雄一带休整,稳定了北江的局势,并从此成为广州革命政府倚仗的重要军事力量。后先后改编为建国湘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参加了北伐。谭延闿也凭此从一介文官,成为手握重兵的重要军事将领。
国民政府的关键人物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开始。经孙中山提名,谭延闿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国民党“一大”闭幕时,孙中山令谭延闿兼任大本营秘书长,协助贯彻大会所制定的对内对外、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工作。谭由此进入国民党核心,此时距谭南下加入广州革命政府还不到一年。
1924年9月,为策应全国反直形势,孙中山在韶关设立北伐大本营,组织“建国北伐”。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直系北洋政府垮台。11月,应冯玉祥邀请,孙中山赴北京共商国是。临行前,任命谭延闿为建国北伐军总司令,全权办理北伐事宜,统一指挥北伐各军。
孙中山在国民党内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下,选择谭延闿作为主要助手,特别是在北上入京之前,将“建国北伐”的重任交给谭延闿,而不是李烈钧、许崇智、程潜等跟随自己多年的亲信将领,其中缘由至今令人深思。
谭延闿在孙中山逝世后,在大革命时期继续执行孙中山既定政策,坚持国共合作,成为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
谭延闿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一直伴随其一生。南京中山陵所立楷书碑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就出自谭延闿手笔。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