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故宫张鸣岐手炉:冬日里的皇家“暖宝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故宫张鸣岐手炉:冬日里的皇家“暖宝宝”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40693083_120952561
2.
https://www.ccmapp.cn/news/detail?id=cb66e89d-ac71-4511-aefb-21a4466a301d&categoryid=&categoryname=%E6%9C%AC%E7%BD%91%E5%8E%9F%E5%88%9B
3.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41128/newgx6747cf43-21689154.shtml
4.
https://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241223/222896.shtml
5.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5094ca144814999986c5cf3e8fe5f14/c.html
6.
https://news.bjd.com.cn/2024/01/11/10672752.s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27/07/32335138_1112382677.shtml
8.
https://www.dmns.org/search?q=%E6%AD%A6%E6%B1%89%E5%B0%8F%E5%A7%90%E5%8C%85%E5%A4%9C(9570335%E5%BE%AE).1201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款由晚清著名匠人张鸣岐监制的手炉,这款手炉不仅设计精美,工艺精湛,更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堪称冬日里的皇家“暖宝宝”。

01

张鸣岐其人

张鸣岐(1873—1945),字佩纶,山东无棣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通过科举入仕,后因贿赂庆亲王奕劻而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成为清朝最年轻的总督之一。然而,他在政治上反复无常,镇压黄花岗起义后又在辛亥革命中宣布支持共和,随后逃亡日本。回国后,他又投靠袁世凯并接受封爵,最终在抗日战争期间沦为汉奸,晚年在众叛亲离中去世。

02

手炉的历史渊源

手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在寒冬时节来到江都(今扬州市),江都县令为讨好皇帝,与民间铜匠连夜设计制作了一个内置火炭的小铜炉,呈献隋炀帝取暖,隋炀帝顿感暖和,遂为其命名“手炉”。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常用的取暖之物;到北宋年间,手炉广泛走入民间。

明清时期,手炉制作工艺达到鼎盛,涌现出许多名家,如张鸣岐、石文卿等,他们的作品以精美的设计和卓越的工艺闻名。

03

张鸣岐手炉的工艺特点

张鸣岐手炉多采用红铜或黄铜打造,炉壁厚薄均匀,表面光滑细腻。炉身与炉盖无缝焊接,坚固耐用。炉盖雕镂精细,常见仿竹编或其他自然元素的设计,既美观又寓意吉祥。底部落款“张鸣岐制”或“鸣岐”字样,字体工整大方,彰显制作者身份。

04

宫廷中的使用文化

在古代宫廷中,手炉是不可或缺的取暖器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中,就描绘了雍亲王胤禛身着汉族文人服饰,坐在火盆旁专心致志读书的情景。他右手捧书,跷着二郎腿,左脚踏在火盆边沿。火盆内炭火正旺,还插着用来拨弄薪炭的铜箸,也叫火筷子。

手炉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历经周折见到王熙凤,但见王熙凤“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红楼梦》第八回也写道:“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

05

文化价值与收藏价值

张鸣岐手炉不仅是取暖工具,更是集艺术与历史价值于一体的珍贵文物。由于存世量稀少且工艺精湛,张鸣岐手炉在收藏市场上备受追捧。例如,一件清早期张鸣岐款提梁手炉曾拍得69,000元人民币;另一款直径11.4cm的手炉落槌价达48,000元人民币。

张鸣岐手炉,这件冬日里的皇家“暖宝宝”,凝聚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