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探秘:南诏国的秘密
大理古城探秘:南诏国的秘密
大理古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云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更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历史见证。走进大理古城,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这里,每一座古塔、每一条石板路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南诏国的崛起与衰落
南诏国,这个在唐代崛起的强盛地方政权,以大理为中心,统治了云南地区近两个世纪。南诏王族姓蒙,“诏”在南诏古语中意为王国。古时在今洱海一带有蒙秀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等六个互不相属,彼此攻伐的小王国。其中的蒙舍诏就是日后南诏的前身。随着唐王朝的建立与兴盛,审时度势的蒙舍诏统治者展现出“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的态度主动臣服于唐朝,从而换取了唐朝对蒙舍诏统一六诏事业的支持,而唐朝也意欲通过扶持新兴的南诏政权以牵制国势方兴的吐蕃,双方一拍即合,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南诏第二代国王逻盛曾多次前往长安朝觐唐高宗与武后,在唐境姚州(今云南大姚)生下儿子皮罗阁,甚至最终自己也病死于长安。在唐朝的有力支持下,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南诏王皮罗阁战胜河蛮,攻取并定都大和城。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赐皮罗阁名为归义,晋爵云南王。随后在剑南节度使王昱的建议下,将六诏合为一诏,南诏王国自此初具规模。
然而,进入天宝年间以后,唐玄宗逐渐年老昏聩,不理朝政,奸臣当道,国势渐衰,而新兴的南诏积极谋求对外扩张发展。因彼此间沟通不畅,缺乏政治互信,双方在对滇东滇池地区的统治权上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以天宝九年时任唐姚州都督张虔陀非礼侵犯阁罗凤之妻、挑唆离间南诏王室关系事件为导火索,导致轰轰烈烈的天宝战争就此爆发。
长期在云南地区任职,堪称唐朝“云南通”的李宓在天宝战争爆发前后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据《南诏德化碑》碑文记载,李宓在天宝战争前便作为唐朝经营滇东地区的重要军政官员,负责招抚盘踞于滇东地区的爨氏势力的同时遏制南诏东扩,因而遭到了南诏方面的忌恨。天宝十年战争爆发后,唐军在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率领下大举南下,气势汹汹直逼南诏都城太和城。南诏闻讯后在求和无果的情况下与吐蕃结盟,双方联军在西洱河畔大败远道而来的唐军,唐军主帅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第一次出师征伐不利后,秉持国政的奸臣杨国忠不甘心失败,反而还“欲求恩幸立边功”,向玄宗进献谗言,玄宗遂下诏整顿兵马再度进攻。天宝十三年,杨国忠遣李宓领十道兵,号称有十万之众,再伐南诏。李宓计划水陆并进,从今邓川、海东地区夹击太和城。南诏方面则以逸待劳,诱敌深入至太和城下。南征的唐军士卒多为新募之兵,训练不足且士气低落,同时还饱受瘴气之苦,内部瘟疫横生。并最终在补给耗尽后,被迫撤军,南诏则全军主动出击,再度全歼唐军,作为主将的李宓也“沉江而死”。唐朝两次南征南诏均以惨败收尾,不仅消耗了大量军力物力,更是直接导致与南诏的关系全面破裂,南诏自此倒向吐蕃,与之结盟共同对抗唐朝,成为中唐时期唐朝在西南的一大边患。
大理古城的历史见证
大理古城内的崇圣寺三塔,是南诏国历史的重要见证。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高六十九米。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九十七米,皆高四十二米,是一对十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 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大理古城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白族民居大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既体现了白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彰显了建筑构思的精巧。所谓“三坊一照壁”,即由三栋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照壁迎面而立,既起到挡风遮雨的作用,又是整个院落的装饰焦点。而“四合五天井”则是四栋房屋围合而成,中间一个大天井,四角各有一个小天井,寓意着“四水归堂”,象征着家族的团结与兴旺。
白族建筑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除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外,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与白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从南诏时期的“巷陌皆垒石为之”到明清时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建筑在不断地演变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独特风貌。
白族民俗与传说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大理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本主,意为本境福主,指某一自然村落或某一地区的护卫之神。本主信仰的根源来自原始的土地社神崇拜,后渐渐演变为将众多能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或为本地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塑造为本主神,并加以奉养和崇拜的民间宗教信仰。在白族观念中,人和“本主”息息相通。因而白族的本主信仰没有高高在上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也极少有消极避世的唯心主义色彩。对于白族人民来说,本主并不远离人间烟火高悬于众生之上,而更像是活在人们身边的良师益友。因此可以说在今天的大理地区,无本主不成村,对本主的信仰已是白族民众日常生活的精神寄托和动力源泉,而判断一个村庄是否拥有一定的历史人文底蕴,就是要看该村是否拥有自己的本主庙和本主信仰。
大理古城的云景传说,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神秘色彩。大理的云极具特色,有“望夫云”和“玉带云”等著名云景,每个云景都有美丽的传说。“望夫云”:每年的冬春时节,在万里无云的大好晴天,忽然在苍山玉局峰上就会出现一朵亮如银、白似雪的云彩,它蓦地由白变黑,形如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面向大海眺望。此云一出现,即使再好的天气顷刻间也会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这就是人们熟悉的“望夫云”。这云一旦出现,就预示洱海随即狂风大作,掀起阵阵惊涛骇浪,渔船不能出海,因此又被称为“无渡云”。关于“望夫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此云是南诏阿凤公主的化身,讲述了公主与苍山猎人相爱至死的悲惨故事。因父王反对,请来罗荃法师害死猎人,并打入海底变为石螺。公主愤郁死于苍山玉局峰上,精气化为一朵白云,怒而生风,发誓要吹开海水寻找情人,大有不吹飞海水,不见海底石螺子誓不罢休之势……
“玉带云”: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共有 19 峰组成。《大理府志》记载:“点苍盛夏之日,常有云彩束山腰,横亘十九峰,约百余里,截然如带。”雨过天晴,云彩会从北至南的慢慢伸展,逐渐变浓、变白、变窄、变长,有时从第一峰云弄峰一直系到最后一峰斜阳峰,长约五十公里,犹如一条云带系在苍山半山腰。关于“玉带云”,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王母娘娘身边有一仙女,来到大理欣赏迷人景色,并与白族采石青年结为伉俪。王母娘娘知悉后,下令召仙女回宫。白族青年不让带走妻子,紧紧拽住妻子的五彩玉带。仙女越飞越高,玉带被越拉越长,当飞到点苍山顶时,仙女解下玉带留给丈夫作纪念——这条玉带就变成了“玉带云”。
大理古城,这座见证了南诏国兴衰的古城,如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走在古城的街巷之间,仿佛就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畔响起。而那些矗立着的白族建筑,则像是一部部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一页页地翻开,去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