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摇头拍耳的六大原因及处理指南
婴幼儿摇头拍耳的六大原因及处理指南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宝宝经常摇头、拍耳时,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耳部问题。本文将详细解析婴幼儿摇头、拍耳的常见原因,并提供专业的处理建议。
家长如果发现宝宝有抓挠耳朵、摇头或拍打脑壳等行为时,不要过于紧张,但需要及时关注。这些行为在1岁以下的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因为他们还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可能导致这些行为的具体原因。
耳朵结构简介
在探讨具体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耳朵的结构。临床上将耳分为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其中,外耳道是从耳道口到鼓膜之间的通道,外1/3为软骨性外耳道,内2/3为骨性外耳道。外耳道皮肤总体上比较薄,软骨性外耳道的皮肤富含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因此容易出现皮肤问题。
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耵聍栓塞
耵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它会自然干燥成薄片状,但有的会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过多或排出受阻,会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引起耳痒、耳闷塞感或听力减退等不适。
小贴士: 家长尽量避免给宝宝掏耳朵,有可能会导致部分耵聍被推入耳道深处,刺激鼓膜,引起耳道不适,应由专业耳鼻喉科医师处理。
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是发生在外耳皮肤的过敏反应,药物或其他过敏物质刺激以及湿热、毛织品、化妆品、鱼、虾、牛奶等均可成为致敏因素。急性湿疹极痒,伴有灼热感,多见于婴幼儿。可看到红斑或粟粒样小丘疹,继续发展可有小水泡,搔抓后若继发感染,还可出现小浅溃疡。
小贴士: 外耳道湿疹宝宝一定要注意保持耳道的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水和其他液体。局部有渗出时,可以用清洁的无菌棉棒轻轻擦干。及时寻求医生予以药物使用指导。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和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通常是挖耳朵弄破了皮肤而引起的细菌感染,宝宝喝水少,皮肤干,耳朵里的皮脂腺分泌不正常时,也容易长这样的脓包。刚开始耳朵就会很疼,特别是张口、咀嚼东西时。疖肿成熟破溃后会有脓液流出,这时耳痛会减轻。脓肿成熟但未破溃者需由专业耳鼻喉科医生进行脓肿切开引流。
小贴士: 平时尽量避免给宝宝掏耳朵,避免增加耳道感染的风险。
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耳疾病,是真菌侵入外耳道,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性病变。检查时可见外耳道有白色、黄色或者烟灰色真菌丝样物质,其状如薄膜或粉丝。大部分婴幼儿表现为耳痒不适,以抓耳为主要就诊原因。
小贴士: 避免在脏水中游泳,避免洗头洗澡时水进入外耳道。婴幼儿应避免接触家中有脚癣等真菌病家长的拖鞋、衣物、床单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中耳黏膜充血、肿胀、脓性分泌物增多、鼓膜充血外凸,甚至鼓膜穿孔流脓。好发于儿童,多见于冬春季,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局部表现为持续剧烈耳痛,严重者可伴有高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表现为摇头、搔耳、哭闹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上述症状减轻。
小贴士: 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若宝宝出现发热、哭闹、烦躁不安、睡眠不安、奶量下降时,尽快医院就诊,由专科医师来进行诊断治疗,切忌延误病情。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大约90%的学龄前儿童患过此病,发病年龄主要为6个月-5岁,是儿童听力下降的首要原因。婴幼儿有些表现为听力筛查未通过。
小贴士: 宝宝出现摇头拍耳、听力筛查未通过、听声音反应迟钝时及时就诊排查。
三要三不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宝宝的耳朵健康,家长需要牢记以下几点:
三要:
- 宝宝出现摇头、拍耳情况,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咨询;
- 宝宝出现搔耳、哭闹、烦躁不安时,要尽早耳鼻喉科就诊;
- 宝宝出现听力筛查未通过或听声音反应不佳时,要及时耳鼻喉科就诊。
三不要:
- 不要自行盲目给宝宝挖耳;
- 不要在脏水中游泳;
- 洗头洗澡时,宝宝耳道不要进水。
本文原文来自fyb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