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派二人转:北安市的文化瑰宝
柳派二人转:北安市的文化瑰宝
柳派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东北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它以独特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2006年,柳派二人转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北安市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
历史渊源
柳派二人转起源于东北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等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艺术特色
柳派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腔的优美,又有舞蹈的灵动,还有说白的诙谐。柳派二人转的唱腔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表演时,演员们载歌载舞,动作夸张而富有表现力,常常引发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柳派二人转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的生动性和地方性。它的唱词和说白都使用东北方言,充满了东北人的幽默感和直爽性格。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使得柳派二人转更加贴近群众,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
传承现状
近年来,北安市高度重视柳派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北安市坚持将非遗文化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围绕阵地建设、队伍培育和活动开展,以文明实践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以非遗文化传承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北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组织北安乌鱼绣、嬷嬷人剪纸、木雕、葫芦烙画、柳派二人转、蚌壳画等29项非遗传承人组建“北安非遗 薪火相传”非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29支,150人。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乌鱼绣娘”劳务品牌,形成集制作、加工、生产、销售、展示为一体的非遗产业链,实现年收入近300余万元。组建北安市名伶二人转艺校,系统传授柳派二人转表演技巧,成功培育260余名优秀学员,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曲艺舞台,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优秀文化精髓。
北安市还协调2000平方米场地建设“非遗”文明实践培训工坊一条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所)建立非遗培训基地9个,在文化场馆建设非遗展示区5个,将其打造为展示非遗实物、保存非遗文化资料、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固定场所。打造“从延安到北安”非遗文创系列产品品牌,相关作品在延安市宝塔区图书馆展出,北安市的木雕、乌鱼绣、蚌壳画等非遗文创作品在全国各大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备受关注。2021年,北安木雕馆获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2022年,北安市乌鱼绣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北安市峰雕小器作培训基地上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名单;2023年,北安乌鱼绣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跟我学非遗”公益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荣获第二届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北安市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进展会等志愿服务活动。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体传播方式,将手机镜头对准非遗传承人走针刺绣、剪纸、二人转等传统技艺,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北安的非遗产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线上展播“让非遗绽放绚丽光彩”北安优秀非遗作品展”“多彩非遗 薪火相传”文创作品展等活动21次,点击量15W+,让非遗艺术找到“第二舞台”,打开更广阔的传承空间。组织非遗展示展演活动800余场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非遗”研学活动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俄罗斯库亚特共和国共计3000人积极参与,开办培训班520期,培训学员15000余名。结合“我们的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各类重大节庆和文化旅游活动,举办“艺术系列公益讲座”105期,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精神食粮。全面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焕发活力、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柳派二人转作为北安市的文化瑰宝,不仅展现了东北地区的艺术魅力,也承载着北安市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中,柳派二人转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