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裁剪出最美的证件照吗?”在成都市实外西区学校的数学课堂上,何显佳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不是一堂普通的摄影课,而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学生们通过开发“最美证件照”小程序,学习了“抽对称”和“黄金分割”等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概念,还体会到了编程的乐趣。
这仅仅是信息技术改变数学课堂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正在被颠覆。信息技术的融入,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抽象到具象:让数学概念“看得见”
“数学太抽象了,学不会!”这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的难题。但是,当信息技术介入后,这个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
在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陈晓妹老师正在上一堂关于春游野炊规划的数学课。学生们需要根据人数和预算,设计出最优的菜单方案。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实际上,它涵盖了多个数学知识点,如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等。
通过开发小程序,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人数增加时成本的变化,或者预算固定时菜品选择的多样性。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节奏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往往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数字化工具的出现,让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
以Prodigy Math为例,这个广受欢迎的数学学习平台,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与游戏角色的互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意味着,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能在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仅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曹一鸣教授所说,信息技术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局限,实现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大数据赋能:让教学反馈更精准
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成为了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河南省济源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范小枫,就深刻体会到了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她使用“河南义务教育基础作业评价平台”,收集每日作业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专属错题集和学情分析报告。这些工具让她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这种精准的教学反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正如范老师所说:“大数据支持让教与学的反馈变得更加精准,使学习指导更具针对性。”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这种转变在智慧课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如虚拟仿真平台、AR/VR教学设备等,创设更加丰富和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深入。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许鑫教授所说:“教育数字化建设需要具备高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人才,教师肩负着培育此类人才的教育使命。”
信息技术的融入,让数学课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让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和高效。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