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央视剧评|《时间,千年之旅》:人类的时间探索及其意义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22: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央视剧评|《时间,千年之旅》:人类的时间探索及其意义

中德合拍纪录片《时间,千年之旅》于8月24日—25日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说到时间,正如古罗马哲人所言,“没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便茫然。”充满哲学奥秘色彩的时间,原本就是如此地难以捉摸,即使文字思辨都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何况以具象见长的影像来表现如此艰涩曲幽的题材,可见其难度。纪录片《时间,千年之旅》却能举重若轻,细细耙梳人类对时间认知与时间探索的历史,解读时间认知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命体验,以及人们既愿意利用时间又想逃离时间桎梏的矛盾心理。

日落日出的日夜更替,月缺月圆的月相变化,春夏秋冬的四季轮转,最早的人类通过自然周期来感知时间,建立朴素的时间观念。古埃及人知道一年有三季,泛滥季以及之后的播种季、收获季,时间与生活原本就息息相关。纪录片指出时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身为人类,拥有属于人的时间,但人终究会死,生命的短暂使人与世界、自然的关系变得不一般。人在生命的过程中,时间是一种悖论。人有生物钟,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界与时间。纪录片借用研究者科学实验的结论认为,“人对时间的快慢感受与体温的高低成反比”。每个人对时间流逝的体验是不相同的。

在纪录片看来,中西方的传统时间观念具有显著的差异。西方人长期以来以神权时间观作为主导,即宗教向度的时间观。在中国人的时间哲学里,有着多重维度。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中国人的时间观里一直具有浓厚的世俗色彩。而道家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忘却时间”,对时间不要太过执念,保持内心宁静,修行提气。

时间是科学。纪录片以严整的科学态度论证时间是如何被测量出来的,“人类在地球上不断地竖立起我们自以为掌握了时间的标记物,它们已经成了时间存在的一部分”。1秒到底有多长,它是如何被定义的?纪录片告诉我们,当铯原子能级跃迁时,电磁波发生9,192,631,770次振荡所经历的时长,就是1秒。

利用铯原子钟可以实现精准计时,每3亿年的误差可以不超过1秒。纪录片还详细列举了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古代文明的时间计算方法和纪年方式。13世纪,欧洲发明了机械钟。数百年来,那里的人们习惯了城里、镇上和教堂的钟声响起。而中国的时间测量则可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陶寺,人们通过精心排布的立柱结构观察日出,以此测量时间。中国宋代苏颂发明了一个以水力驱动的时钟,其中有类似擒纵器的机构,直至今天,仍被推崇为杰作。

纪录片说到人类统一时间标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了铁路通行的安全及需要,1847年,标准铁路时间开始在英国所有铁路线上施行。1884年10月,全球统一时间确立,以伦敦附近格林威治的本初子午线为基础,划分全球24个时区。国际标准时间则以原子计时为基础,通过持续比对地球上各地的原子钟而得以确立。世界保持同节奏的运转。

《时间,千年之旅》除了研究者的采访之外,有实验还原,还有现场实况,提升了纪录片的说服力与实证性,加强了可视性与观赏性。时间是哲学。纪录片充满了思辨色彩,条分缕析地解读了时间的种种逻辑。时间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时间,千年之旅》说“钟声给予我们秩序”。时钟决定了人们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以及工作生计等。时间计量督促人们不再浪费时间。精确的计时,使人们摆脱了自然节律,加快生活与工作的节奏,更加注重效率。纪录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业革命是由时钟驱动的。

生产过程必须遵守时间,只有严格分工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彼此互动,彼此合作,同步行动,同步休息,一切都被纳入到高效、快节奏的时间计划之中。面对现代性的时间运行,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智慧,让紧张的身心得到调节。“喝杯茶的时间总是有的吧”,在中国人看来,工作是工作,休憩的时间总能挤得出来。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都是与自然节气相关的一些中国节日。在这些回归自然时间的节点,人们放下工作,或出外旅游,或踏访友朋,或亲人团聚,欢欣,愉悦,一张一弛,岁月静好。专注“此时”,珍惜时间,快乐生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