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荐:淋巴结肿大诊断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荐:淋巴结肿大诊断指南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免疫反应或肿瘤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新华医院的专家们详细解析了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病因与诊断方法,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什么是淋巴结?
淋巴结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其中浅表淋巴结分布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深部淋巴结常分布于身体各器官附近,常沿血管分布。淋巴结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正常情况下当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毒素、异物等各种外来因素时,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从而对其起到杀伤、清除作用。因此,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防御屏障。
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很多,良性、恶性病变均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比如扁桃体发炎、牙龈发炎等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核杆菌、真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导致的淋巴结肉芽肿性炎,恶性肿瘤导致的淋巴结内转移以及淋巴细胞异常克隆性增生导致的淋巴瘤等。
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方法
病理学检查
临床医生会根据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检查目的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活检方式,包括淋巴结摘除或部分切除活检、空芯针(粗针)穿刺活检、细针穿刺活检等。送检标本经过取材、制片等步骤,病理医生拿到常规HE染色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淋巴结的正常结构是否存在,是否有形态异常的细胞,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单纯HE染色切片难以满足精准诊疗的需求,往往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标记区分不同种类的淋巴细胞。在淋巴结标本的诊断中,常常选择多个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应用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类型,有时需要用不同的特殊染色来寻找病原体,有时需要进一步行相应的基因检查,通过免疫球蛋白(Ig)/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生,进而综合所有信息来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瘤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超声检查可以评估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帮助区分良恶性病变。CT和PET-CT等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有助于发现隐匿的原发肿瘤部位。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测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对于怀疑结核感染的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和结核杆菌核酸检测等检查也非常重要。
淋巴结肿大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取决于肿大的具体原因:
- 感染引起的肿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必要时手术引流。
- 结核性肿大: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中医辅助调理可作为补充。
- 肿瘤相关肿大: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化疗、放疗或手术切除。
专家建议
如果发现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多种多样,而病理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病理学科的不断发展,病理检查手段逐渐丰富和完善,病理医生通过HE染色切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标记检测以及基因检测等方法,一层一层揭开淋巴结肿大的神秘面纱。
新华医院病理科已常规开展Ig/TCR基因重排、结核杆菌核酸检测等基因检测项目,以满足临床和患者的诊疗需求。病理学检查常常被认为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有些时候需要与临床、影像学检查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不典型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则较为复杂,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延续性,病变形成一个连续的谱系,从良性的淋巴组织增生到恶性的淋巴瘤。活检时可能处于该疾病谱的某个不明确良恶性的交界阶段,通过临床随访疾病后续进展方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因此,病理检查在淋巴结肿大的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能作为判断病因的唯一手段。
总之,淋巴结肿大虽然可能令人担忧,但通过专业的病理检查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生能够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面临这样的困扰,请务必参考权威医疗机构的专业意见,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