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小镇扛起国家级分量
举重小镇扛起国家级分量
68年前,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赛上打破世界纪录,开创了中国举重运动的先河。如今,举重博物馆在东莞石龙正式开馆,这是由国际举重联合会认证的世界首个以举重为主题的博物馆。
举重博物馆中的陈镜开雕塑。 何绮莹 摄
举重博物馆。 何绮莹 摄
奥运冠军一行在举重博物馆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自68年前陈镜开惊天一举后,“举重之乡”东莞石龙镇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10月16日,备受期待的举重博物馆在东莞石龙正式开馆,这是由国际举重联合会认证的世界首个以举重为主题的博物馆。同日,2024年全国举重冠军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馆内举行。10月17日起,2024年“津威杯”全国举重冠军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资格赛将在石龙体育中心(石龙中学体育馆)开赛。
曾被形容“以一个小镇对抗整个世界”,这座面积不到14平方公里,只相当于68个鸟巢体育场的小镇,先后走出过1000多名举重名将: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打破者陈镜开、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曾国强,以及陈满林、叶浩波、陈伟强、赖润明和叶焕明等。
从创造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到19次打破世界纪录,从打造一座举重文化的地标,到形成一片培育新芽的土壤,某种程度上,石龙镇扛起的是中国举重事业的国家级“分量”。
辉煌历史
“举重之乡”得到世界认可
10月16日,2024年全国举重冠军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举重博物馆举行。国际举重联合会主席穆哈迈德·扎路,我国首枚举重奥运金牌得主曾国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举重冠军吴数德、陈伟强,以及现役举重奥运冠军石智勇、侯志慧、李发彬、罗诗芳、刘焕华、李雯雯和功勋教练员来到现场,向举重博物馆送上祝福。
穆哈迈德·扎路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中国举重盛事,更是全球举重的高光时刻。当天活动中,国际举联向东莞赠送了“世界首个以举重为主题的博物馆”牌子。作为中国举重历史资料的“保管箱”“大本营”,举重博物馆最大限度保留了历史建筑及历史信息,充分展示了中国乃至世界举重的发展历程和举重运动的辉煌成就。
“正逢其地、正逢其时”,时任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进强曾这样评价举重博物馆选址石龙。68年来,石龙镇走出了1000多名举重健儿,在国内外举重赛场上各领风骚。辉煌的举重史,开始自68年前陈镜开打破纪录的一举。
1956年6月7日,中苏举重友谊赛在上海市卢湾区体育馆举行,数千名观众现场观看。在最轻量级别的挺举比赛上,备受瞩目的中国运动员出场,来自石龙的陈镜开成功举起133公斤的杠铃,打破了美国人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世界纪录。
这一举,不仅刷新了举重最轻级的世界纪录,同时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这一举,也举起了家乡东莞石龙68年持续传承的举重热。
此后几年,陈镜开连续9次打破世界纪录,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他载誉还乡,在莞城、石龙等开展举重汇报表演,每一场都有上万人争相观看。一批石龙举重爱好者深受鼓舞,自发组成“石龙举重班”,在广场等地练习举重。
“于是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这是旅法女作家钟丽思对当时东莞情景的描写。
自陈镜开后,从陈满林、叶浩波,到赖润明、曾国强和陈伟强,石龙举重健儿开始在奥运会、亚运会上扬威,其中曾国强还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举重队5个队员中有3个是石龙人,取得了两金一银的成绩。1987年广州全运会,广东举重队有一半是石龙籍运动员,且这些人都是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
新中国成立至今,石龙籍运动员共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次,获得世界冠军29人次。以陈镜开为起点,68年来,石龙镇走出了1000多名举重健儿,在国内外举重赛场上各领风骚,不可复制的举重辉煌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认可。
文化地标
博物馆凝聚举重记忆
10月16日上午,穆哈迈德·扎路与奥运冠军一行现场参观举重博物馆并拍照留念。穆哈迈德·扎路表示:“希望举重博物馆未来能够继续促进举重文化的发展,成为保存举重运动遗产、弘扬举重精神,促进全球体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举重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由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中国举重协会以及东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2011年,石龙镇获得中国举重协会批复,同意该镇筹建举重博物馆。2021年3月1日,举重博物馆在石龙镇人民广场正式动工。
“历时三年,从设计到施工,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东莞城工集团举重博物馆项目经理张波回顾建设历程,感慨道:“可以说,举重博物馆的建设,是对‘匠心筑梦’理念的最佳诠释。”
举重博物馆建设历时三年,外立面充满现代感,在建筑结构上将老体校、新展馆、大环境进行了活化重塑和有机融合,既保留了石龙旧体校建筑(一至四层)的基本原貌,最大限度还原当年石龙举重健儿的生活训练场景,又在顶部增添了现代感十足的大跨度钢桁架结构大平层,打造第五层的钢结构主展厅,形成了独特的“馆中馆”结构。市民游客通过核心步梯,可以到达贯通新馆体及老体校的任一空间,体会石龙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文化底蕴。
博物馆选址石龙镇旧体校,这里是早期石龙举重运动员训练的地方,承载了石龙举重人无数珍贵的回忆。
据悉,石龙业余体校前身是石龙举重班,是在陈镜开哥哥陈枝组建的石龙举重队基础上成立的。1957年,举重班改设为石龙业余体校,是一所既学文化课,又接受体育训练的半读半训练学校,最初设举重、游泳、篮球3个专项。1961年,石龙业余体校被列为正式学校,重点设置举重班。1973年,石龙镇政府斥资在人民广场建设体校大楼(旧体校),内有56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文化课专用课室和1300平方米的训练场,配置有宿舍、保健室、食堂等设施。2003年,体校迁至石龙体育馆旁的新校区。
旧体校建设期间,体校的举重运动员们身体力行,利用闲余时间参与建设。时任东莞市举重协会副会长吴牛苏曾回忆:“那时候每天放学,教练就让我们到这里来搬砖,从一楼搬到二楼、三楼,一次搬50块,每人每天至少要搬1000块砖。大家却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有趣,不仅能当做体能训练,还能跟着建筑工人学习技术。”
在“修旧如旧”的设计下,举重博物馆充分还原了旧体校的训练和生活情景。而在建设材料方面,东莞城工集团选择了展现质朴、自然之美的清水混凝土,使博物馆设计既承载历史,又彰显举重运动的“力量感”。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接触过这一工艺。
城工集团建设者黄学志说:“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先后去了美术馆和华南理工大学学习,做了五六个样板多次实验比对后,不断调整配比,最终才呈现出如今的模样。”
涂上清水混凝土的外墙以独特的质感为博物馆增添了质朴的气息,举重博物馆也成了东莞首个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的公共建筑。据悉,举重博物馆项目获得了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东莞市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等多项荣誉,充分证明了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取得的突破。
“项目的设计理念为‘众举一片天、留得住记忆、撑得起未来’,给中国举重人留下一个精神家园,我们通过举重博物馆,托举起中国数代举重人的集体回忆。”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与保护中心研究所教授郭谦也参与了举重博物馆的设计。
目前,举重博物馆征集有包括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在内的6000多件(套)藏品、160套历届举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手印。采访了135位全国举重界的重量级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举重人生和故事,并征集到自1979年以来历届世界锦标赛、自1984年以来历届奥运会中,与举重相关的珍贵影视素材资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举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拼搏历程,高度提炼升华了冠军人生、辉煌史实背后的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东莞首家中国国家队特许零售店在举重博物馆开业。店内上架中国国家队特许产品达75款之多,包含徽章、户外用品、家居产品以及玩具、文具等,供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国国家队体育氛围和选购优质体育文创产品。
举重热土
育苗事业重任在肩
10月16日下午,穆哈迈德·扎路和现役举重奥运冠军石智勇、侯志慧、罗诗芳、李雯雯一行,来到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下称“石龙体校”),与石龙举重“小将”们热情交流。
现场热闹非凡,交流欢呼声与杠铃落地声此起彼伏。学生们铆足力气,争相在冠军前辈面前展示动作、举起杠铃。奥运冠军们脸上堆满笑容,耐心地提供指导,纠正他们的动作姿势。
扎路和奥运冠军们在石龙体校签名留念,寄语:“我衷心希望这个学校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并且期盼能见证更多举重冠军从这里崭露头角。”
作为“冠军摇篮”,石龙体校于1973年成立,学校开设举重班,成为石龙举重的训练基地。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员在石龙体校训练,每天重复着一套动作:扎好腰带,双脚微叉开站稳,双手擦满防滑粉,吸气,提铃,起立,随后将杠铃放下。
在年复一年枯燥乏味的训练下,石龙体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举重健儿,在各级举重比赛中大放异彩,为中国举重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时移世异,举重运动已不复当年盛况,社会对举重项目的关注度也不如从前那般高涨。早在2000年前后,石龙体校已难招到本地学生,只能到其他省市去“买”苗子。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学体育改变命运”的观念不再盛行,支持孩子练举重的家庭越来越少。此外,培养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需要十几年时间,在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背景下,练习举重项目不如其他运动项目能快速看见效果。
重重困难之下,石龙仍然坚守着这片举重热土,依然在扛起为举重事业育新苗的重任。
“哐当、哐当”,每天下午3时,石龙举重训练基地便会响起杠铃落地声。基地内的场地上摆满了杠铃等专业器具,一群10岁到18岁的孩子在练习抓举、挺举或者进行力量训练。沉重的杠铃在孩子们肩上被反复地举起、放下,教练在一旁指导训练动作。
近年来,石龙体校一直在极力挖掘与培养有潜力的苗子,同时加强教练队伍建设。许多从体校走出去的运动员退役后回到母校任教,继续传递对举重项目的热情和信心。目前石龙体校举重教练员有6人,其中国家级教练1人,高级教练1人,初级教练4人。
作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石龙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举重人才。陈幼娟、邓世伟、何尧延、吴海丰、彭翠婷、曾田甜等举重健儿在国际和国内举重赛场上披金戴银。
其中,彭翠婷今年参加了202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资格赛,在女子76公斤级比赛中以抓举120公斤、挺举135公斤、总成绩255公斤获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面金牌。
石龙健儿为国争光,延续着举重文化的血脉。石龙,也在助力举重事业的持续发展。
10月17日至28日,全国举重冠军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资格赛将在石龙体育中心(石龙中学体育馆)举行。这是国内最高水平的举重赛事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67支代表队(女子代表队31支,男子代表队36支)、525名运动员将在石龙展开激烈角逐。
相继迎来举重博物馆开馆、全国举重冠军赛开赛,据悉,石龙还将承接2025年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举重比赛等赛事,盛事一浪接一浪,推动举重热度高潮迭起。
石龙镇党委书记李亚鹏表示,石龙将运营好、维护好举重博物馆,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赛事各项筹办工作,同时结合当前如火如荼推进的中山路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等重点工作,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把“举重流量”转化为“城市热点”,让“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举重名镇”的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的石龙,正以其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频频出圈。从“一河四埠”的美景到中山路的弄堂深巷,作为曾经的“广东四大名镇”,石龙镇打造“举重之乡”名片的同时,也努力以更多面的魅力,扛起这份历史名镇的国家级“分量”。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