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石榴东渐:从西域传入到中华文化符号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32: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石榴东渐:从西域传入到中华文化符号


石榴(轴)(中国画) 王个簃中华艺术宫藏

不久前,有人去皖北小城蚌埠,在相传为大禹娶女娇之处的涂山脚下看到著名的怀远石榴园。今年秋天,才真正吃到白花白皮白籽的怀远玉石籽石榴:它剔透如玉、白中带粉、粒粒晶莹,看上去真像“水头儿”不错的玉石籽料,有一种视觉清凉感。不同于那些纯甜的软籽石榴,怀远的这个品种是硬籽石榴,甜中带一点点酸,放几颗在嘴里,淡淡的酸味从开端炸裂到舌两侧,腮部收缩,甜味就会从口腔弥漫覆盖到喉咙。那颗小小的硬硬的核儿留在嘴里,提醒你它叫“玉石籽”所言不虚。

原来以为白石榴是新品种,谁知宋朝就有人称赞黄白品种的质朴纯洁:“榴花昔染猩猩血,薝卜丛中今斗新。何事司花与纯素,不同妖艳污天真。”《梦粱录》中说:“石榴子,颗大而白,名‘玉榴’;红者次之。”意思是白色“玉榴”比红色石榴高级,只是今天,似乎红色石榴更受欢迎了。

今人动动手指就能在电子屏幕上纵横捭阖,谁知道中国古人在信息不易获取的年代早早就博闻广知了。石榴是外来水果,古人也知道——晋代《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唐人元稹有诗句“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宋代梅尧臣在《石榴》诗中说“张骞西使时,菩酱同归汉”;《西京杂记》卷一也写,修上林苑时,群臣远方各献名果树,就有安石榴十株。如果你认可本书为刘歆所著,那汉朝就有“安石榴”了。那么“安石”到底是哪里?总有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安国和石国的合称:前者是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古城布哈拉,后者则是今天的塔什干;另一种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为这是一个地方:Arsak,安石就是安息,在两伊一带。总之,世界公认最早的石榴是从波斯、阿富汗一带种植驯化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到了唐朝,据称武则天和杨玉环都爱吃石榴,还偏爱红色的石榴花、爱穿石榴裙。

石榴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神话来源或丰富的象征,也被反复表现在图像和造型艺术中。他们普遍使用了石榴多子或丰饶、繁殖的意象——如果果实代表子嗣众多,那么石榴花美艳红火象征爱情,也就自成逻辑了。

在石榴原产地波斯,石榴是象征太阳的圣树,代表生命、茂盛和繁荣,在萨珊王朝流传至今的金银器上有安娜希塔女神手执石榴象征丰收的图像。波斯有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霍斯劳和席琳》,霍斯劳和席琳两人的爱情十分坎坷,后来另一名男子法尔哈德也爱上了美女席琳,霍斯劳说,法尔哈德在贝斯希顿山(伊朗西部的高山)那里完成修石阶的重任就可以娶席琳,法尔哈德坚持不懈,终于修完了石台阶,霍斯劳却谎称席琳已死。法尔哈德痛苦不已,扔下手里石榴木柄的斧子,斧子落地变成了一株石榴树,他自己则跳下山崖。这座山如今以一处多语种碑文而著称。高高的山崖上用埃兰文、古波斯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镌刻着大流士的功绩,史称“贝希斯敦铭文”,它的地位如同罗塞塔石碑对于古埃及文字释读的价值。后来的诗人尼扎米、菲尔多西以及19世纪的维吾尔诗人那札尔都曾书写过这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也被帕慕克写入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与谢库瑞和黑的故事穿插在一起。

在西方,石榴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也广泛出现在绘画中,一种石榴代表了繁殖,出现在静物画中;还有一种石榴代表牺牲的宝血、受难与复活,在波提切利和达·芬奇笔下均有表现。在古希腊神话里,冥神哈德斯劫掠了农神的女儿帕尔塞福涅,在被要求允许帕尔塞福涅回到人间的时候,哈德斯让她吃了几颗冥府的石榴籽。神话里说吃过阴间的食物就属于冥府,但事实上,这是神话的一种寓意转义,它隐晦表达生米已成熟饭。因此故事的后半部分,作为农神的母亲只能无奈接受女儿一年中一半时间属于丈夫、一半时间属于母亲。在英国画家但丁·罗塞蒂的画作《帕尔塞福涅》里,女子手持一颗刚刚剥开一角的石榴,陷入迷惘的沉思,其寓意不言自明。

在中国,先秦至汉代的传统图案多是动物元素,到南北朝和隋唐,众多植物纹样才出现,它基于某种植物传到了中原地区。从南北朝的忍冬纹到隋唐的缠枝纹:莲花、牡丹,或者其他各类植物包括石榴、葡萄、棕榈,都是从西亚和中亚逐渐传到中原的。关键是,这些吉祥图案和花卉设计后来又随着中国青花瓷一路西传,回到欧亚大陆,实现了回返影响。这就是真实、丰富、流动的历史。

在中国,与石榴有关的吉祥纹样,最典型的莫过于“三多九如”:九个如意围成一圈,中间是三种水果——石榴、桃子、佛手柑(偶尔是蝙蝠)。三多分别代表着多子、多寿、多福(“蝠”或者“佛”的谐音),九如则来自《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红色的石榴除了色泽美丽以外,还有特殊的香气。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宋高宗到清河郡王张俊府上参加宴会,张俊奉上的第一道美食是“绣花高饤八果垒”,其主要用于观赏和闻香:用8种包括石榴、橙子、鹅梨等色香味俱全的水果垒起来。后来这些水果可以单独入画,宋人还专门设了一个画科——“蔬果”。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入画之物并非纯天然,都来自人工种植的“园圃”,借着人的精湛手艺无限模仿自然。《宣和画谱》中,把水果按绘画的难度从低到高分成三种,“坠地之果”“折枝之果”“林间之果”,在各个时期,石榴在绘画中这三种形式都有表现。

在波士顿美术馆,看过他们藏品目录中归入宋代“鲁宗贵”名下的《吉祥多子图》,被译为“橘子、葡萄与石榴”。画面前排有两只石榴,一只成熟得爆裂开、露出颗颗饱满鲜红的籽儿,另一只藏在后面,露出尖蒂。石榴后面是葡萄,再之后是圆圆的橘子(“橘”与“吉”谐音)。作品不大,算不得什么惊天绝世之作,可能是古人中秋前后所用。因为《东京梦华录》中说:“中秋节……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桲、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画里这三样都是中秋时令水果,都有吉祥寓意,真正是色香味俱全。

一颗石榴,从植物品种到节令水果,从诗文故事到图像寓意,从一个起源地流播世界各地,它的价值和寓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总是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内化与再生发。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不仅是基于历史上以石榴这样的物质交换为根本的全球史事实,也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晋代潘岳赞美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宋代刘子翚明白石榴籽尽管“金房玉隔谩重重”但毕竟“万子风胞无异质”;宋代郑獬说得更好:“根虽传大夏,种必近仙都。”关键在于,同样一种水果,东西方都看到它可以代表丰饶多子,而中国人更看到了它“如一”中仍有“千子”,看到了它的“异中之同”、它的多元一体、它多样中的统一。因为中华文明历史观的深度和广度,明白世间万物,也许来源遥远,但是几经更新迭代,也会“种必近仙都”了!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