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用药指南:皮试、观察、应急处理三步走
青霉素用药指南:皮试、观察、应急处理三步走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种神奇的霉菌,这种霉菌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青霉素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然而,正如弗莱明自己所言:“青霉素的发现是偶然的,但其应用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使用青霉素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这种“神奇药物”能够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青霉素的作用与适应症
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它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有显著效果。临床上,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 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
-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 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疖肿
- 其他感染:包括败血症、脑膜炎及性传播疾病(如淋病)
此外,青霉素还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使用前的准备:皮试是关键
青霉素虽然疗效显著,但其过敏反应也较为常见,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皮试的具体操作如下:
- 询问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
- 使用专用的皮试液(通常为每毫升含500单位青霉素)
- 在患者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1毫升皮试液
- 观察15-20分钟,判断皮试结果
皮试结果的判断标准:
- 阴性:注射部位无红肿、无瘙痒
- 阳性: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瘙痒,或伴有全身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等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皮试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因此,在首次使用青霉素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做好应急准备。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过敏反应的观察: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可能在用药后的任何时间出现,但最常见于用药后30分钟内。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以下症状:
- 皮肤瘙痒、皮疹
- 呼吸困难、胸闷
- 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 喉头水肿、声音嘶哑
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
- 药物相互作用:青霉素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
- 丙磺舒、阿司匹林等可减少青霉素的排泄,增加毒性
- 别嘌醇可增加皮疹发生率
- 氯霉素、红霉素等抑菌药可降低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 华法林可增强抗凝血作用
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应尽量避免与上述药物合用,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 特殊人群用药:
-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剂量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 老年人应根据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
- 儿童用药需严格控制剂量
过敏反应的处理
青霉素过敏反应分为四个类型,其中过敏性休克最为危险,需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现场救援:立即停药,使患者平躺,注意保暖,掐人中,尝试使患者保持苏醒。
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剂量一般控制在0.5-1mg,5-10分钟后可重复使用。必要时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注射。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地塞米松+50%葡萄糖静脉注射一次,地塞米松+5%葡萄糖再注射一次。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果血压仍低,可使用阿拉明+生理盐水静脉输液治疗,根据血压调整给药速度。
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呼吸抑制,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其他处理:根据患者情况,还可以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必要时插管进行机械辅助呼吸。
青霉素的发现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一大突破,但其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只有在充分了解其作用机制、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青霉素的安全有效应用。在使用青霉素时,务必遵循医嘱,严格遵守用药规范,切勿自行随意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青霉素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