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态到有效沟通:专家详解情绪管理四大要领
从积极心态到有效沟通:专家详解情绪管理四大要领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异芳在2024年家庭教育公开课上分享了关于情绪管理的宝贵经验和技巧。她强调,情绪管理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也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通过积极心境、正确感知和表达情绪,以及主动调节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促进心理健康。
培养积极心境
王异芳教授指出,积极心境是情绪健康的基础。她引用心理学中的“疤痕实验”说明,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积极心境呢?
首先,要学会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问题。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寻求解决办法。比如,当你遇到工作上的难题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积极应对的态度不仅能帮助你解决问题,还能增强你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其次,要学会正确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绪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活动,每个人都会经历喜怒哀乐。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识别和理解这些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否认它们。当你感到愤怒或沮丧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什么触发了我的情绪?”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反应。
最后,要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并不意味着随意发泄,而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比如,当你感到不满时,可以用平静的语气说出你的感受,而不是大声咆哮。这种理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帮助你释放情绪,还能避免伤害到亲近的人。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
王异芳教授强调,有效、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她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沟通原则:
平等交流:在与他人沟通时,要保持平等的态度,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不要因为对方是孩子或下属就居高临下,也不要因为对方是长辈或上司就过分顺从。平等的对话才能建立真正的理解。
倾听心声:真正的沟通不是单向的说教,而是双向的交流。要学会倾听对方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当你在倾听时,要全神贯注,不要打断对方,也不要急于评判。只有真正听懂了对方,才能给出恰当的回应。
相互理解: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和冲突。这时,重要的是寻求相互理解,而不是争论胜负。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感受。这种同理心能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也能增进彼此的关系。
发现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方的优点,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这种正面的反馈不仅能增强对方的自信心,也能促进更和谐的关系。
正视挫折,学会调节情绪
在现代社会中,挫折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王异芳教授建议,面对挫折时,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轻易放弃。同时,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被负面情绪所控制。
她特别提到,挫折教育并不意味着人为制造困难。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经历挑战,而不是人为设置障碍。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或惩罚。
具体来说,当遇到挫折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深呼吸:当你感到焦虑或愤怒时,先停下来做几次深呼吸。深呼吸能帮助你放松身体,减缓心跳,从而缓解情绪。
转移注意力:暂时将注意力从困扰你的事情上移开,去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运动或阅读。这些活动能帮助你暂时忘记烦恼,让情绪得到舒缓。
寻求支持:当你感到无法独自应对时,不要犹豫寻求帮助。可以找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谈谈你的感受。他们的支持和建议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困境。
积极思考:尝试用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有没有什么积极的方面?”通过调整思维方式,你可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王异芳教授还强调了理解和接纳不同情绪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她提到,在对入园适应的观察中,有分离焦虑但忍着不哭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生病。这说明,压抑情绪并不利于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哭闹时,不要急于制止,而是要先理解他们的感受。可以先抱抱孩子,给予他们安全感,然后再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记住,爱哭的孩子不一定不坚强,不哭的孩子也可能有内心的委屈。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压抑。
王异芳教授的观点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也对成年人的情绪管理有重要启示。通过培养积极心境、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正确面对挫折和接纳不同情绪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记住,情绪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