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精神分裂症可康复:病理性记忆是主因,精准心理干预助康复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20:0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精神分裂症可康复:病理性记忆是主因,精准心理干预助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而不是遗传因素。通过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可以修复患者内心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帮助他们实现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之前两篇“精神分裂症专栏”的文章中,深入分析了这个精神障碍的诊断、诊疗现状、以及是否会“遗传”的问题。

有的父母感到困惑:如果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是大众所理解的“遗传”,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孩子的直系亲属、近亲都没有这个病,为啥孩子就得病了?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精神分裂症跟抑郁症、双相障碍一样,它的主要病因都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是心理社会因素。

只不过,精神分裂症患者遭受的病理性记忆比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更多、性质更加复杂、程度更严重,所以症状也就更复杂和严重。

这里说的病理性记忆,大部分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令患者产生大量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评论性幻听、令他们恐惧的幻觉、被害妄想、被监视感等,主要就是来源于叠加性心理创伤。

有些患者的病理性记忆中,可能还会有小部分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虽然这会令他们兴奋、甚至亢奋,但很容易导致夸大妄想、钟情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可为什么主流精神科大夫认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不是后天的经历?

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患者形成的病理性记忆越来越多之后,他们开始出现思维和行为紊乱,还有幻觉、妄想,语言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大幅度受损,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而且,有很多病理性记忆储藏在内隐记忆层面,他们想不起来,更说不出来。

即使他们能想起来一些经历,他们和家属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关。那从旁人来看,他们好像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重大打击或者负性刺激。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过不少被其他权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有部分患者即使足量足疗程服用了抗精神病药,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仍有残余,患者很痛苦。

可是,当使用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处理这个问题时,竟发现原来幻觉、妄想的背后有大量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个发现颠覆了主流精神科的认知!

还有,有的患者总是觉得身体里面住着两个自己,这也是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的症状。这背后原来也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比如,有一名患者星研,她被其他权威精神科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前期,接受过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星研说,她从小就觉得自己脑子里有两个人,左手代表了一个人,右手代表了另一个人,当她钢琴弹不好的时候,后者就会在脑子里说前者笨,然后右手就会打左手。

创伤修复师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深入到星研的内隐记忆层面,发现这背后有多个非常具体的心理创伤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生在她小学一年级时。她在体育课上和同学们玩游戏,操场上有些石头柱子,排列成莲花的形状。有同学提议,一部分人站到柱子上扮演莲花仙女,另一部分人在下面扮作青蛙。

一听到莲花仙子,星研就很向往。但同学们强迫她当青蛙,还威胁她,“不听话我们就打你。”星研那时候非常自卑、怯懦,经常遭到同学欺凌,她不敢反抗。她这种性格的背后,其实也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但她想当莲花仙子的愿望太强烈了。她一边在下面当青蛙,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自己跟其他同学一样,在柱子上扮演美丽的莲花仙子。

她当时想象得非常逼真,脑海里的画面就跟真实的一样。

她觉得内心产生了两个“自己”,左边的自己是郁闷、笨拙的青蛙;右边的自己是又美丽又骄傲的莲花仙子,很开心、很得意。她甚至想象右边的自己也跟其他同学一起嘲笑左边的自己,“你就只能当青蛙,不听话的话,就打你!”

这种情景发生了不只一次,每当她难以实现心中所想、在现实中感到压抑时,就会觉得脑子里有两个性格鲜明的自己。左边的自己懦弱而胆怯,右边的则强势和厉害。

这两个自己会“互相斗争”,而且一般情况下较强势的右边会赢,左边的自己就很害怕。所以,当她弹钢琴弹不好的时候,右边的自己会批评左边的自己。星研会忍不住用右手打左手,而且她感觉不是她想打的,而是脑子里那个强势的自己指挥着打的。

Lucy修复了这个心理创伤,还有其它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星研的这个症状消失了。她的其它严重症状也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后逐步缓解、消失。

后来,我们通过深入的家庭治疗帮助她的父母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家庭关系;还通过认知提升干预,帮助星研塑造了高逆商,恢复了高效学习能力,她后来恢复得非常好,顺利回到学习轨道,即将大学毕业。

也就是说,即使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也不见得就是难以治愈、需要终身服药。如果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能得到修复,患者家庭系统中的问题也得到解决,父母懂得真正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患者是能够走向康复的。

要是患者还能“坏事变好事”,因为患病经历而建立了高逆商,培养出高效学习状态,他们甚至可以比大部分同龄人更加优秀、睿智。


此图为AI生成

患者得病后的经历,也会形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有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急性发作时,很可能会作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他们当时并不觉得自己那么做有问题,别人怎么劝都不听。

可等到他们接受临床治疗,病情缓解,并恢复一定的自知力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后悔、丢人,甚至感到“社死”,这会形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曾有一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女孩,她在一次精神病性症状急性发作时,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她把自己的衣服脱光了,并大喊大叫,说自己被很多人强奸了。

她家人赶紧把她送到精神科住院治疗。通过服用精神科药物后,她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想起来自己其实没有被强奸过。但她一想到自己当众脱光了衣服,还胡言乱语,肯定有很多人围观她,甚至拍了下来,她就觉得非常丢脸,一度不敢出门见人,抑郁发作和社交障碍非常严重。

可是,当利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进入她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她发现真相并不是那样的。当时,她身处一个比较偏僻、无人的地方,没有人看到她疯狂的行为,直至家人发现她不见了,找到了她。得知真相后,她释怀了,抑郁发作和社交障碍也有所减轻。

当然,在现实中,不是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每一次急性发作时,都能像上面的例子那么幸运。

很多患者确实曾经当众出现语言、行为和思维紊乱,显得胡言乱语、行为怪异,别人一看就认为他们“不正常”,有的人甚至可能会嘲笑、讥讽,说他们是“疯子”、“精神病”。如果患者事后得知或想起来,也会形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的病耻感和病情都会更加严重。

所以,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时,不能只处理导致他们患病的病理性记忆,还要意识到并处理他们患病后因为病耻感而形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减少病情波动的风险。

父母如何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快康复

最近我们推出“精神分裂症专栏文章”后,后台收到一些患者的私信,询问我们是否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

严格来说,我们目前主要的收治病症仍是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而且因为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还难以大规模复制,所以收治患者的数量很有限。

不过,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符合以下3种情况的话,我们也可以收治:

第一,患者不处于精神病性症状急性发作期,他们经过精神科药物治疗或者物理治疗后,已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而且有求治意愿。

因为,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任何自知力,笃定地相信自己的幻觉、妄想,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是难以起效的。

第二,患者最好先尝试过主流精神科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找国内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就诊过,甚至尝试过主流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都效果不佳之后,再考虑前来找我们就诊。

事实上,我们接诊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统统都经历过上面的求医之路。他们的父母一度以为国内精神科的“四大巨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湘雅二院精神科、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是最好的,但就诊后发现,孩子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他们几乎把能想到的办法都尝试过了,可孩子的病还是好不了。这时,他们才有意识查询更多的康复办法,辗转中了解到我们,并能够沉下心来深入了解和尝试,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

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真是走投无路了,找到我们的时候已经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第三,患者及父母对我们要有较高的信任度、认可度。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如果患者、父母持有高度的信任、认可,甚至提前学习过一些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的话,这样能事半功倍,更高效、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孩子的康复会非常快,医患双方皆大欢喜。

所以,我们更愿意收治这部分患者家庭,提高临床效率。

但一般来说,我们遇到的患者家庭中,往往是只有父母,甚至是只有父母中的一方对我们有足够的信任和了解。家长很希望孩子能够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但孩子对此一概不知,甚至有所质疑,又或者认为自己已经没救了,内心躺平,不想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尝试与患者深入沟通,向他们解释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尤其是这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如果患者对此认可,求治愿望较强烈,对我们也有一定的信任和认可的话,我们也会考虑接诊。

在那么多年的多学科诊疗(MDT)中,我们已经帮助不少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走向康复,实现撤药,回归学校,有的已经步入社会正常工作,跟家人相处也非常和谐。

在主流精神科里,精神分裂症是“重性精神病”、是一直以来的诊疗难题,但我们能让这部分患者康复得这么好,帮助患者和父母实现康复目标,我们真的感到非常幸福、有成就感。

可是,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暂时无法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那该怎么加快康复,尽可能实现减药、撤药,具备正常学习、生活的能力?

广大患者、家属可以尝试这种康复路线:在主流精神科治疗方式的基础上,患者父母进行“自我家庭治疗”!

孩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说明他们从小到大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往往有大部分来自原生家庭,极有可能是父母曾经采取了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非常多的心理伤害。

所以,虽然孩子无法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高效化地修复叠加性心理创伤,但如果父母懂得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真正地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让孩子持续地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和爱意,在家庭生活中感到放松、温馨和有安全感,这也能抚平孩子内心的不少伤痕,逐步修复部分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相关症状也就随之缓解,甚至消失。

对比起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这种康复方法是慢一些,但也行之有效,前提是父母一定要有深刻的意识和持续采取行动。

如果父母能做得更好一些的话,在孩子的大部分症状有明显缓解、甚至消失,而且亲子关系也明显改善之后,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这能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再遇到困难及挫折时,避免形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从而降低病情波动、甚至复发的风险。

希望我们推出的这3篇“精神分裂症专栏文章”能够帮助患者、家属形成更深入、理性、客观的认识,免于恐惧和焦虑,尽快掌握能帮助患者加快康复的方法。

也希望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带来的颠覆性发现,能改变大众对精神分裂症的刻板印象,改变主流精神科、主流心理学流派对精神分裂症的误解、悲观和无力感。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