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脑动脉狭窄治疗新突破:从创新药物到机器人手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35: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脑动脉狭窄治疗新突破:从创新药物到机器人手术

脑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主要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走路不稳、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眼前黑矇、记忆力下降、昏迷等。如果脑动脉狭窄患者突然发病,出现脑卒中,我们要快速识别。我们推荐BE FAST原则!让大家尽快识别脑卒中:“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01

最新药物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创新。在药物治疗方面,赛诺医疗的自膨式颅内药物涂层支架COMETIU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支架于2024年4月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并于5月底申报国内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仅为1.72%,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仅为3.13%。这一突破性成果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除了COMETIU支架,赛诺医疗的另一款创新产品——血流导向涂层密网支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产品采用新型合金材料,使用赛诺独有的电子涂层接枝技术和编制技术,具有全球最小的通过外径,能够在X光下实现全显影。武汉协和医院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术后6个月RaymondⅠ达到88.46%,RaymondⅠ+Ⅱ达87.88%,术后一年RaymondⅠ+Ⅱ更是高达92.41%。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该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2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在血管内介入治疗领域,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这些机器人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还能减少辐射暴露等风险。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介入机器人包括CorPath GRX、Magellan、VIR、RobEnt、“鲁班”和VAS HERO等系统。

其中,CorPath GRX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由美国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公司研发,最初设计用于经皮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目前在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被批准应用于临床。CorPath GRX系统在全世界已经完成8000余例手术,对复杂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可达99.1%。临床研究表明,该系统可成功完成全脑血管造影、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瘤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和动静脉瘘栓塞术,且完成度较高、安全性较好。

03

中外治疗方案对比

在脑动脉狭窄的治疗领域,中国与国外的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中国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速度较快,如赛诺医疗的自膨式颅内药物涂层支架和血流导向涂层密网支架等创新产品,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国外在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方面起步较早,如CorPath GRX系统等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

然而,无论是在药物治疗还是介入治疗方面,国内外的治疗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国在脑动脉狭窄治疗领域有望取得更多突破。

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等。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有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介入治疗主要是血管内支架治疗,应用较广泛,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较,主要的优势是微创治疗,能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因而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多支血管狭窄及狭窄部位外科手术无法抵达的患者。

对于脑动脉狭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疗法为患者带来福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