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写下100字“健康歌”,南怀瑾大赞“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
吕洞宾写下100字“健康歌”,南怀瑾大赞“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
2023年9月24日,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在中国江苏茅山开幕。在众多精彩的表演节目中,一首道教“健康歌”引发全场热烈关注。这首歌实际上创作于唐朝天宝年间,作者是“道教丹鼎派祖师”、位列“八仙”的吕洞宾。这首歌就是道家养生秘籍《吕洞宾百字铭》。
吕洞宾写下这100字的目的,不是教人得道成仙,而是教人益寿延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吕洞宾百字铭》一书:“如何炼得健康长寿,可参考吕纯阳的百字铭,这是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
调节情志,安定心性
当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欲望越多,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多。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心有不甘,生出怨气、怒气,进而产生妄念。妄念生,心就乱;心一乱,身就乏;身一乏,寿就短。正如英国医生约翰·洛克所说:“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因此,一个人要想长寿,除了强身健体之外,就是要调伏内心,保持精神健康。而调伏内心的方法,就在于寡欲。
《养生四要》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历代养生学家都认为,长寿的秘诀在于修心,修心的关键在于寡欲。要想寡欲,先要静心,要想静心,先要学会调节情志。传统中医认为,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属于五脏。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情志变化一旦过度,就会导致气机失调,气血失和,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寡欲的前提就是调节情志。七情和,则调养身心;七情不合,则损伤健康。
唐朝开国大将程咬金威震一时,却因为不懂得节制情志,过喜而殒命。传说程咬金九十大寿之际,满朝文武与程氏子孙齐聚一堂为他祝寿。如此热闹的场面,让他想到自己儿孙满堂,福禄享用不尽。甚至连皇帝都来为自己祝寿,天下谁能得此殊荣,他越想越高兴。令人意外的是,程咬金大喜过望,大笑三声之后,竟然倒地而亡。
可见,大喜大悲都是伤身之法,严重者足可以丧命。为了健康长寿,既不可贪恋一时的欢愉,也不可沉溺一时的苦痛。对此,《吕洞宾百字铭》就说:“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意思是:世人有太多的喜怒哀乐,一旦有所触动,就会生出妄想,心性难以安定。而保持心性安定的方法,就是将喜怒哀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节制情志,克制欲望,不被情绪左右,心才能轻松,人才能长寿。
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而形神共养的关键,就在于动静结合。以“动”养形,以“静”养神,二者结合方能形神共养。所谓“动”,指身动;所谓“静”,指心静。身动方能健体,心静方能养神。《延年九转法》中说:“动静合宜,气血和畅 ,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又说:“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则伤阳,阴必偏胜。”意思是:适度的运动,适度静养,能够保证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健康活到天年;反之,过度运动,过度静养,都对身体没有益处。
苏东坡素来重视锻炼身体与修养心性,特别强调动静结合。他注意到,达官显贵易患病,平民百姓多长寿,并分析其原因:富贵人家深居简出,出入乘轿子,寒冷即添衣,养之太过,所以容易感染风寒;而平民百姓,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在田间劳作,这赋予他们强健的体魄,帮助他们祛病延年。鉴于此,苏东坡格外重视运动,经常出行爬山,锻炼身体。同时他还热爱劳作,即使63岁被贬琼州,也亲自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除了推崇“动”,苏东坡同样倡导“静”。他认为只有心静,才能不生杂念,做到“心平气和”。而静心的方法,就是修习传统的保健功: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盘腿而坐,先叩齿数十下,然后呼吸吐纳,再按摩涌泉穴、眼睑、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梳发百余次。苏东坡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评价这种功法:“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动静结合”四个字,不仅是苏东坡的养生功,更是“孚佑帝君”吕洞宾的养生决。翻阅《吕洞宾百字铭》,劝导世人修道养生,“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保你健康无忧,长生不老。
寡言养气,守中避祸
古往今来,中医一贯崇尚“元气”,认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其中一项有所亏损,整体的精气神便会受到影响。所以,养气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养气的关键,则在于寡言。中医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曾直接指出:“多言则气乏。”说话太多,耗气伤神,易导致身体困乏,让邪气乘虚而入。《河上公章句》中说:“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多说无益,甚至招致祸端。要想远离疾病、减少纷争,必须做到寡言。《道德经》提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话太多,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中。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动必三省,言必再思。”意思是:行事要多自省,说话要多反思。人能少言,便能气定神闲,让自己的呼吸趋于平稳。呼吸平稳了,气就凝聚起来了,人就有精神了。人有精神,病邪也就无从侵入。可以说,人这一张嘴,就是自己的祸福之门。管住嘴,注意寡言,既能养气,又能避祸。晚清名臣曾国藩年少时口无遮拦,得罪朝中一干人等,落难后无人伸以援手。还曾经因为因话多,导致气血亏损,卧病在床。康复后,曾国藩意识到:“寡言可以杜忌,亦可养气。”从此,他谨言慎行,圆滑处事,既保全了自身,又长养了精神。《吕洞宾百字铭》作为修道养生宝典,开篇便点明“养气忘言守”。将养气的第一项要领,归纳为忘言,也就是少说话。